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8年国家房改政策出台以来,房地产业成为GDP的重要引擎,同时也成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关注领域。但调控效果每每不十分理想。尤其是在土地市场,由于土地的稀缺性,在金融活动由从属地位上升到主导地位的时代背景下,资源价值越来越资本化,越来越充满投机性,并通过股市、信贷与金融体系进而与整个宏观经济紧密相联,增加了整个经济的系统性风险和波动性。因此,研究后金融危机时期,土地市场出现的投机性趋势,揭示其本质、成因以及为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带来的隐患等负外部性问题,建立相关计量分析模型,探索制度变迁新路径,对中国房地产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首先从中国特有土地制度背景下土地投机新特点入手,构建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土地市场土地投机性趋势的新概念内涵;然后通过对中国土地市场各参与主体行为的博弈分析,对土地投机新趋势的行为方式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宏观经济层面、制度经济层面,分析了中国土地市场土地投机性趋势的成因和负外部性;进而初步建立了中国土地市场投机测度分析指标体系,重点对中国一线城市土地市场是否存在投机性趋势进行了判断;为分析中国土地市场投机性趋势的动力机制,运用中国指数研究院提供的土地数据库等信息数据,建立计量分析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重点对与我国传统价值观念相近、国情相近的日本、韩国等国家地区土地投机危害及治理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借鉴经验教训;同时对我国2009年年底以来的土地新政进行效能评估,研究提出了部分对策建议意见。本研究以中国一线城市为重点观察对象,始终围绕土地投机性趋势的成因和对策展开研究,运用规范分析方法建立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借用系统分析方法进行现象分类,采用博弈分析方法找出综合成因、揭示负外部性,从历史和比较分析角度借鉴他国经验、评估我国土地新政,探索新路径。本研究认为,在新的土地制度和新的经济环境背景下,对以心理预期或以观念为支撑进行资本化定价,高度依赖金融机构或资本市场的资金,并非自用目的而是为了利用时空条件变化追求高价差回报或高附加值,以至形成地价泡沫并造成公共性社会性缺失等严重负外部性的土地交易行为,称为过度土地投机或土地投机性趋势。创新提出了客观型、主观型和实物期权型土地投机的分类概念;研究揭示了中国土地投机性趋势形成的内生性因素,包括:本研究首次提出的土地相对稀缺加速器机制和“土地财政”加速器机制,以及制度的缺陷性等;以及外生性因素为:宽松的货币流动性环境、间歇式宏观调控政策和房价的波动性等。首次提出了中国土地市场投机性趋势的一系列判定指标为:土地交易溢价率、企业囤地率、地价增长相对信贷增长的弹性率、上市地产公司的市盈率、地价房价比率和住宅用地供应占比率等,并测度出中国一线城市存在土地投机性趋势。利用收集到的相关月度数据,对一线城市地价波动与广义货币M2及股市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发现这两个解释变量并不能很好的解释地价的波动性;进而实证检验分析之,发现当年的房价和上年度地方政府财政赤字对本年度地价波动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影响,而土地出让量则对本年度地价波动有较显著的负相关性影响。本研究认为,日本等国家地区认真反思忽视土地公共品特性的教训,综合运用法制和税制遏制土地投机的经验值得借鉴。而2009年年底以来的一系列土地新政,由于制度机制方面的改革力度不大,地方政府可能缺乏落实动力。结合本研究揭示的土地价格波动上涨的动力机制,建议分别从破除土地相对稀缺加速器机制、拓宽增大供地规模渠道和破除“土地财政”加速器机制、探索地方政府财政依赖新路径两个方面综合着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