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棉区DPC~+化学封顶技术及其配套措施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xue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棉花具有无限生长习性,人工打顶是一项传统的生产管理措施。化学封顶是在人工打顶同期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降低棉花主茎和果枝顶芽的分化速率、抑制上部主茎节间的伸长生长,起到与人工打顶相似的作用。本研究于2012年-2016年在河北河间试验点和北京上庄试验点开展了增效缩节安[25%甲哌鎓(1,1-dimethylpiperidiniumchloride,DPC)水剂,可借助助剂中的成分对幼嫩组织表皮形成轻微伤害,有效期长于普通DPC可溶性粉剂(SP),简称DPC~+化学封顶技术及其配套措施的研究,并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角度解析了技术原理,旨在促进黄河流域棉区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实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DPC~+化学封顶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与人工打顶有显著差异,重塑棉花株型,使株型紧凑。DPC~+化学封顶株高、主茎节数、果枝数显著高/多于人工打顶对照,分别增加4.5-14.8 cm,3.1-5.4个,1.8-7.4台,尤其是上部果枝显著变短,靠近主茎顶芽的果枝长度平均仅1~3 cm。DPC~+的应用时间(7月中旬至7月底)和剂量(750—1500 mL/hm~2)对棉花株型、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无显著差异,以7月底喷施不同剂量DPC~+的产量均高于人工打顶对照,但喷施DPC~+1500 mL/hm~2会延长后期棉铃的成熟,应避免在结铃盛期使用高剂量DPC~+。与DPC~+相比,单独应用常规DPC化控技术进行化学封顶在多雨年份或高密度下对棉株的控长强度较弱,而且存在减产风险。2.与欣抗4号、石抗126号相比,国欣3号对DPC~+化学封顶比较敏感,控制强度较大,株高、主茎节数、果枝数较人工打顶增加较少。国欣3号DPC~+化学封顶的产量高于欣抗4号,显著高于石抗126号。DPC~+化学封顶对不同品种的纤维品质均无显著影响(马可隆值除外)。3.随密度增加,棉花株高降低、果枝数减少、中下部果枝缩短、LAI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增大。密度对产量和熟期的影响因年份而不同,2012、2014年密度不影响产量和熟期,2013、2016年(7月份多雨)高密度降低产量、延长熟期。密度(6.0-12.0万株/hm~2)不影响DPC~+的化学封顶效果。4.施N量对棉花生长、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熟期以及纤维品质均无显著影响。施N量不影响(0-210kgN/hm~2)DPC~+的化学封顶效果。综上所述,应用DPC~+进行化学封顶在黄河流域北部棉区基本可行,实际应用时需要根据气象因子和种植密度决定单独应用常规DPC化控技术还是将常规DPC化控技术与DPC~+的应用相结合。DPC~+化学封顶技术对种植密度和施N量等配套栽培措施的要求可能并不苛刻,这有利于该技术的推广。
其他文献
据报道,全球每年仅因奶牛乳腺炎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350亿美元,我国每年因奶牛乳腺炎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达15亿人民币~([1])。奶牛乳腺炎是由革兰阴性菌和阳性菌以及真菌引起
为了探究添加羟丙甲纤维素醋酸琥珀酸酯(HPMCAS-HF)对灰黄霉素超饱和体系的抑制结晶作用和对灰黄霉素-安赛蜜共晶的跨膜渗透性的影响,本研究将灰黄霉素分散于羟丙甲纤维素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