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颌窦内提升术(OSFE)通过骨凿微创抬高窦底粘膜的方法,开辟了新的骨增量空间,较好的解决了上颌后区失牙后骨量不足的种植难题。但由于该术式凿骨及植骨的过程均在盲操下进行,存在一定的粘膜穿孔的风险。传统骨凿现已通过改良降低了对粘膜的刺激性,但内提升的的植骨控制目前鲜有研究。为了寻求最佳的骨增量效果,同时减小过量植骨的黏膜穿孔风险,我们有必要去探索如何在多变的客观条件下找到相对合适的植骨量。CBCT的普及和数字医学的发展给精确观测内提升术的骨增量效果提供了可能。鉴于传统手术提升空间的不确定性以及愈合期植骨材料可能发生改建,本课题将从术后即刻和愈合期两个方面展开研究。目的:(1)通过观测OSFE术后即刻CBCT骨增量状态,探讨提升体积的影响因素,并根据显著影响因素预测提升体积,为植骨量的术前设计提供依据。(2)通过CBCT评估OSFE骨增量愈合期内Bio-Oss的体积改建情况,探讨愈合期后最佳骨增量状态的提升条件,进一步完善术前植骨方案。方法:(1)回顾性选择2015年9月至2018年6月于原成都军区总医院附属口腔医院行上颌窦内提升植骨术的病例,共37人,41个提升位点。将其术后即刻CBCT数据导入Mimics Innovation Suite软件包,对提升区域进行重建,测量提升体积和高度,并对局部上颌窦底形态进行分类。对提升体积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提升体积的回归模型预测方程。(2)收集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于原成都军区总医院附属口腔医院行上颌窦内提升Bio-Oss植骨术的病例,共18例。将其术后即刻以及修复前两次CBCT数据导入Mimics Innovation Suite软件包,分别对两个时间点的骨增量区域进行重建,测量骨增量体积和提升高度,检测这两个指标愈合期内变化的显著性。并根据修复前植体顶端是否有完全骨包绕进行分类,检测术后即刻植体顶端植骨高度对修复前骨增量状态影响的显著性。结果:(1)提升高度与提升体积存在线性相关关系(r=0.646,P<0.001)。窦底形态、提升高度被纳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是提升体积的显著影响因素。预测方程为:提升体积(mm~3)=–2.059–65.625(单向斜形窦底)–182.368(双向斜形窦底)+64.543×提升高度(mm),F=31.993,P<0.001。决定系数为R~2=0.722。预测绝对误差为38.16 mm~3,相对误差为14.77%。(2)术后即刻以及修复前骨增量体积变化统计值为:t=6.67,P<0.05;提升高度变化统计值为:t=7.28,P<0.05。经过平均6.94±1.21月的骨增量愈合期,Bio-Oss骨粉的体积收缩率为15.27±5.88%,提升高度降低率为22.95±13.65%。术后即刻植体顶端植骨高度对修复前骨增量状态有显著影响(t=4.14,P<0.05)。结论:(1)上颌窦内提升术的提升高度和窦底形态是提升体积的显著影响因素,以这两个因素作为因变量预测提升体积具有较高的可信度。(2)使用脱蛋白异种骨进行OSFE植骨术后,在愈合期内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收缩和改建;手术时在植体顶端放置额外的骨增量材料有利于愈合期后形成新骨完全包绕植体顶端的骨增量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