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primary cutaneous amyloidosis,PCA)是淀粉样物质沉积于皮肤而无系统受累的慢性皮肤病,该病好发于东南亚和南美洲人群,其中10%的PCA患者有家族史,在我国主要累及华南地区人群,包括台湾地区、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等地。因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搔抓、紫外线、EB病毒感染、遗传等因素相关,因此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临床上将PCA主要分为苔藓样皮肤淀粉样变、斑状皮肤淀粉样变及结节性皮肤淀粉样变,其中苔藓型和斑状型皮肤淀粉样变为最常见的临床类型。目前发现的致病基因有OSMR,IL-31RA,GPNMB基因,以OSMR基因突变最常见,该基因已经被报道的基因突变位点有12个,在本研究人群中以OSMR基因p.Gly513Asp为高频突变位点,因此主要研究OSMR基因p.Gly513Asp与PCA临床表型的相关性。整合素α6是组成半桥粒必需成分,可调节细胞间的黏附、分化、迁移、凋亡等。细胞可通过整合素的粘附作用粘附于细胞外基质上,这不仅可以维持细胞的形态还可以进行信号传导。本研究旨在探究1.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的临床表型与OSMR基因突变(p.Gly513Asp位点纯合突变)相关性分析;2.通过观察电镜下的组织变化,初步探究PCA患者中整合素α6的可能致病机制。方法与材料:1.收集来我院就诊的174例PCA患者和52例健康对照人群的临床资料并提取其外周血进行OSMR基因11-15号外显子sanger测序,并就PCA患者的临床表型与OSMR基因突变进行相关性分析。2.利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PCA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半桥粒缺失及细胞凋亡的情况。3.免疫组化、TUNEL及免疫荧光检测PCA患者中角质形成细胞脱落、凋亡情况,半桥粒的成分-细胞连接蛋白整合素α6的表达水平。结果:1.174例PCA患者中,35.63%的患者有家族史,64.37%的患者无家族史,平均发病年龄为31±12.69岁,20-29岁为其发病的高峰年龄段(31.03%);其中,75.29%为LA,24.71%为MA;LA(75/56)与MA(16/27)中的男女比例有统计学差异(X~2=4.44,P=0.035);LA患者较MA患者更易伴发瘙痒(105/131 vs 26/43,P=0.016),有统计学差异。2.174例PCA患者中,36.78%的PCA患者有OSMR基因突变,其中OSMR基因p.Gly513Asp突变位点占总突变的84.38%,OSMR基因p.Gly513Asp纯合位点占总突变的39.06%,OSMR基因p.Gly513Asp杂合位点占总突变的45.31%;相对于无OSMR基因突变的PCA患者的发病年龄来说(32.63±13.50),有OSMR基因突变的PCA患者的发病年龄(28.58±10.90)更低;将有OSMR基因突变(包括p.Gly513Asp、p.Gly513Asp纯合位点、p.Gly513Asp杂合位点等)与无OSMR基因突变的PC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家族史(35/64 vs 27/110,P<0.001)、性别(37/64 vs 46/110,P=0.042)、皮损范围(16/64 vs 12/110,P=0.015)具有统计学差异;OSMR基因p.Gly513Asp位点突变(纯合突变及杂合突变)与无OSMR基因突变的PC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家族史(27/54 vs 27/110,P=0.001)、性别(33/54 vs 46/110,P=0.020)、皮损范围(15/54 vs 12/110,P=0.006)具有统计学差异;有OSMR基因突变与无OSMR基因突变相比,患者的临床分型(LA与MA)、瘙痒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3.透射电镜下,PCA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棘层至基底层可见凋亡的角质形成细胞,且有统计学差异(P<0.001);PCA患者淀粉样物质区域的基底细胞密度明显少于正常人(P<0.001);真皮浅层可见脱落的角质形成细胞和被淀粉样物质包围的成纤维细胞;PCA患者中半桥粒数目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0.001)。PCA患者中细胞连接蛋白整合素α6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001)。结论:1)OSMR基因突变(p.Gly513Asp纯合位点)与PCA患者的家族史、性别、皮损范围、发病年龄相关。2)细胞连接蛋白整合素α6表达异常可能通过调节基底层角质形成细胞脱落、凋亡,参与PCA的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