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炼无疑是中国当代诗坛极具个性与代表性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其创作成果丰硕,出国后笔耕不辍,至今仍活跃在国际文学、艺术活动中,被誉为国际诗坛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声音。其诗歌创作生命力之旺盛,实属可贵。此外,他还兼及散文写作与文学批评,并进行了建立个人诗学理论体系的有益尝试。因此,杨炼的诗歌创作以及诗学思想理应得到国内学界研究的重视。而纵观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杨炼及其诗歌创作的研究文献,虽形成了一定规模,但仍然处于零散状态,对其海外创作的大量诗作展开分析论述的研究更是寥若晨星。本文将研究视野投往杨炼海外诗歌创作的斐然成果上,力图在诗歌写作的理论框架基础上,结合多种研究方法来观照杨炼海外诗歌写作技法,最终探求其诗歌写作的艺术价值。全文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章集中研究杨炼海外诗歌的叙事问题。学界对上世纪90年代诗歌“叙事性”的理论分析为杨炼海外诗歌叙事研究提供了理论的支撑。其海外诗歌在运用碎片化处理、冷静叙述以及叙事元素的综合使用等叙事策略的同时,仍保有对中国诗歌叙事传统与深度叙述的坚持与开掘。叙述者的变换或缺席在其诗歌中大量出现,为他的诗歌创造了多种意义的可能。第二章就杨炼海外诗歌的语言特色展开详细的论述。异域语境使诗人对母语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通过对汉字魅力的再度发现、中文语法的灵活运用以及对中国文学经典的互文性处理,杨炼海外诗歌的语言呈现出浓厚的“中文性”色彩。其诗语的音乐性则表现在诗人对韵律与节奏的用心把握与调度上。诗语的跳跃、隐喻的设置与个人体验的融入让他的诗歌语言隐晦多义,带来含蓄陌生的审美效果。第三章探究杨炼海外诗歌中的诗歌意象营建。其海外诗歌主题与情感通过诗人对不同类型意象的选用以及丰富多样的意象组合方式得以丰富与深化。其中,“黑暗”“大海”以及“鬼魂”这三个典型意象融入了杨炼最为真切的生命体验,在其大量诗歌中频繁出现。在细致考察其诗歌意象及建构意象空间的基础上,探求诗人建立“同心圆”这一诗歌与生命的终极程式的诗歌追求与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