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区域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物流作为输送生产生活要素的支柱产业,在城镇化快速提升的进程中,极大地促进要素有效流转,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之一,另一方面伴随区域研究范式从“地方空间”向“流空间”的转变,不同空间尺度物质流动和区域物流空间联系成为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议题。而且长江经济带是中国最重要的流域经济带之一,沿着长江中轴横贯东中西三大区域,发展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对中国区域物流发展格局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研究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主要探讨地市级尺度下的区域物流网络格局演化、演化路径、驱动机制等问题。首先运用熵权—TOPSIS法计算长江经济带研究单元的区域物流发展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区域物流发展水平的空间演化特征及冷热点格局;其次运用引力模型构建长江经济带区域物流空间联系网络,解构网络时空演化动向,并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剖析长江经济带区域物流空间联系网络的网络结构特征;然后基于泰尔指数、模糊聚类算法、物流隶属度函数实现轴-辐式物流网络通道构建及城市群物流圈识别;最后运用空间计量模型以及QAP模型分析物流空间联系网络格局形成动因。研究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长江经济带区域物流发展水平格局形态演进持续进行。一方面长江经济带区域物流发展空间分异特征较为明显,沿着长江经济带呈现从东到西减弱的趋势,逐渐形成了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为主的物流发展水平较高区域(以城市群为依托的群落化空间分布),空间形态由“一核多点”向“多核心”形态发展,呈现高集聚特征,但层级差距现象仍凸显;另一方面随着长江经济带各城市区域物流发展水平的提升,空间集聚态势持续加强,长三角热点区是长江经济带物流发展的核心区域。(2)区域物流空间联系网络呈“多层级化”且“紧密化”。整个研究期内物流空间联系势能总体呈现出U型变化趋势。长江经济带最大引力线格局整体上较为稳定,联结格局由初期的以上海大核心为主的“大核心—小核心”的空间形态发展成后期的多核心格局。空间联系在地市级尺度交织形成“三大组团型”的发展模式,复杂化与协同化趋势明显,层级性显著,呈现下游、上游、中游城市空间联系网络结构复杂程度逐渐减弱的趋势,多层次性明显。但物流空间联系网络空间关联程度仍较低,有较大提升空间,而且中心性较高的城市主要为长三角城市及中西部的省会城市,核心城市的领头羊效应明显,带动长江经济带物流不断发展,物流组团式发展的空间关联系较为明显,凝聚子群在空间上大致呈现沿长江从东到西的层级式降维分布。(3)三大城市群物流圈层级化凸显。三大城市群组间差距逐渐下降,说明随着中游城市群发展壮大以及成渝云贵地区城市化战略的不断拓展,城市群之间物流发展差距减小,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也在减小,因此在城市群视角下进行物流中心城市识别,综合模糊聚类结果及城市群发展现状,分别形成了层级化的轴辐式网络结构,以沪苏杭、汉长和成渝的一级轴心城市,和以南京、无锡、合肥,南昌,昆明、贵阳等二级轴心城市形成三大城市群物流圈。(4)多重因素驱动区域物流空间联系网络格局形成。一方面在区域物流空间联系总量的驱动因素中,内源力(经济规模、工业基础、区域创新水平以及物流专业化程度)表现出较强的显著性,对区域物流水平提升的驱动作用凸显。市场力(居民消费水平)对物流空间联系的驱动缺乏显著性。外向力(区位优势)表现出较强的显著性,对区域物流空间联系总量格局的驱动性较强。另一方面在物流空间联系网络的驱动因素中,多维临近及网络结构效应明显,空间临接、认知邻近对区域物流空间联系网络形成具有正向效应,时间距离对区域物流空间联系网络形成具有负向效应。度数中心度差异、中间中心度差异对区域物流空间联系网络均具有负向的驱动效应,接近中心度差异的驱动作用则具有一定动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