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MSCs)在扩张皮肤中发挥的作用,为临床更好的使用皮肤扩张术提供新的方法。方法:无菌条件下解剖乳猪双侧股骨,冲出骨髓后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接种于培养基中。取培养第三至四代的BM-MSCs,分别加入FITC标记的鼠抗猪CD90、CD34、CD45、CD29抗体,PBS重悬后上流式细胞仪检测。16头小型家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4头。A组:埋植扩张器后,局部皮下注射细胞悬液;B组:埋植扩张器后,耳缘静脉注射细胞悬液;C组:仅埋植扩张器;D组:空白对照组。在猪的脊柱两侧各设计3个皮瓣,皮瓣中心上文出4×4 cm2大小面积。距脊柱2 cm作纵行切口,按扩张器基底部大小在深筋膜浅层分离出4×6 cm2的皮下腔隙,置入80ml矩形单向扩张器。各组每隔三天注水一次,每次注水10ml。扩张后第7,14,28天分别测量各组标记面积,取出扩张器后即时测量标记面积。取各组扩张第28天的皮肤标本,检测4组皮肤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表皮干细胞的表达量,分别用抗体CD31、PCNA(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K19(epidermal stem keratinocytes)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标记。取各组扩张第14天的皮肤组织,实时定量PCR分析目的基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 VEGF)、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及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 SDF-1)相对表达量。结果:体外培养的BM-MSCs呈多角形或梭形,贴壁细胞呈旋涡状、网状、辐射状排列生长。流式细胞检测结果表明BM-MSCs不表达CD34和CD45,但表达CD29和CD90。随着扩张时间延长,各组标记面积增加,A、B、C组扩张明显,与D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取出扩张器后测量标记面积,A、B、C组均有一定程度回缩,回缩后的剩余面积A、B组仍大于C组,A组与C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扩张时间延长,表皮层明显增厚,细胞层次增多,以A组扩张第28天最明显,扩张后真皮层变薄,胶原纤维排列松散,纤维间隙增加。A组扩张皮肤第7、14、28天均可看到明显的DiI荧光标记细胞分布,主要分布在真皮下层。随着时间延长,B组皮肤中DiI细胞分布增多,主要在真皮层。CD31检测:A.B.C.D四组血管断面密度(条/视野)分别为9.1±2.31、7.85±1.93、6.5±1.64、4.2±1.54。PCNA检测:A.B.C.D四组PCNA阳性细胞(个/视野)分别为163.25±35.4、108.62±8.93、52±8.07、13.63±3.96。K19检测:A.B.C.D四组K19阳性细胞(个/视野)分别为42±5.24、31.75±4.33、20.88±3.27、13.75±2.38,各组之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时定量PCR检查结果示VEGF、SDF-1、EGF、bFGF的表达差异倍数,A组比B组分别为为5.4、1.07、1.21、6.03倍。结论:1、局部及全身移植BM-MSCs于扩张器模型可以促进扩张皮肤的生物性生长。2、局部移植组效果好于全身移植组,是一种比较好的移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