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50年代,台湾现代乡愁诗在政治格局的巨大震动中应运而生。这一时期的乡愁诗不同于古代乡愁诗歌中戍守边塞的艰苦,也不同于日本占领时期所表现出的强烈民族意识,它所展现的不仅仅是地理空间的位移所带来的乡愁,同时还包含着精神上的焦虑和苦闷,具有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内涵。 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在绪论中主要介绍了本文所研究的台湾乡愁诗的范围界定,并梳理了国内外对台湾乡愁诗的研究状况,最后介绍了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以“流浪”母题为出发点,结合诗人们的两次不同的放逐经历所带来的身体和精神双重失落,以及他们在身体的流浪和灵魂的漂泊中对于精神家园的寻找和建构。以空间理论为指导,引申出地理意象的研究视角,对台湾乡愁诗中出现的地理意象进行归纳,概括出“家乡故地”、“山川河流”、“气候植物”三种类型,并选择“江南”、“海峡”和“莲”作为三种地理意象类型的代表,分析它们作为地理意象在乡愁诗歌中所蕴含的独特文化内蕴。对乡愁诗的横向阐述。通过选择五个不同类型的代表性诗人进行单独研究,以求得更全面深入地对台湾乡愁诗的解读。第三部分是结语。在这一部分中,对前三章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并指出本论文写作的不足之处和对两岸关系的一点希冀和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