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矿山排土场是一种松散介质堆积体,如若失稳将导致重大安全事故,其稳定性监测、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目前排土场稳定性监测主要采用变形监测,无法反映松散介质体颗粒间的滑动情况。声发射能反映被监测物体内部的破坏机理,排土场失稳时松散介质间的滑动摩擦将产生声发射,因而将声发射用于监测排土场稳定性具有可能性。本文进行排土场破坏的声发射试验,采用试验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对试验中排土场破坏过程进行描述的基础上,进行声发射特性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1)制定了一套排土场模型试验装置,通过抬升模型一侧来使排土场发生破坏,同时布置两个声发射监测点,借助波导杆监测排土场的破坏过程。试验结果表明,排土场模型连续破坏试验的过程中,大规模破坏(边坡角明显改变)前都会发生次数不等的小规模破坏,小规模破坏前没有明显的宏观表现;大规模破坏后,排土场会有一定的安全储备,有些小规模破坏之间间隔时间较短,呈“连续”发生的现象。  (2)结合排土场破坏过程,对试验中采集的声发射参数的时序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试验过程中,声发射特征参数具有各自的变化特点。大规模破坏时,特征参数的变化都比较显著;小规模破坏时,事件数和幅度的变化比振铃计数和能量更为明显;通过事件数和幅值的变化能更清楚地预示破坏的发生。  (3)根据试验中每次大规模破坏的发展历程,将排土场大规模破坏的类型分为突发型和渐进型两种,不同破坏类型发展过程中,声发射参数变化各具特点。突发型破坏发生前,声发射事件率增加,高幅度事件数增多;渐进型破坏发生前,每次小规模破坏时声发射的事件率、幅度、能率及振铃计数率均逐次增大,预示着大规模破坏的发生。  (4)对不同位置声发射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不同位置声发射特征参数差异性明显,和破坏发生的位置关系密切,每个测点信息结合分析,更能反映排土场的整体破坏情况。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判断破坏发生的规模和演变情况,通过破坏发生前声发射特征参数的变化,可以预测破坏发生的范围和规模。不同位置声发射特征的分析研究为生产实际中进行排土场声发射监测提供了依据。  (5)对排土场破坏过程中声发射分形关联维数和 b值时序特征进行了研究,声发射参数分形特征的研究发现幅值和振铃计数具有分形特征,而能量的分形特征并不明显。破坏期间关联维数和b值的波动下降与排土场下滑过程中的自我稳定密切相关,破坏前关联维数和b值呈现出下降的现象,可以将两者相结合用以预测排土场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