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推行普通话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普通话推广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普通话在多民族杂居区逐渐普及,在壮族聚居区已经形成了一种使用普通话的良好风气。普通话的推行已经延伸到广大的乡村地区,学校都普遍使用普通话教学,乡村干部职工一般都能使用普通话。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虽然日常生活不使用普通话,但壮族人一般都能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
广西壮族有一千五百多万人口,壮语是他们的民族语言。多数壮族人是在浓重的母语氛围中使用普通话的。由于受到壮语的影响,他们在使用普通话时,往往会呈现出自己的特征,即带有浓重的壮语腔。这种既是普通话但又带有浓重壮语腔的普通话,在广西被称为“夹壮普通话”。
前人对“夹壮普通话”的研究大多是针对壮族人学习汉语中出现的错误作错误对比分析、学习难点分析的,提出如何解决壮族人的“夹壮”问题。本研究将“夹壮普通话”的研究深入到语言的现实生活实际,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来研究“夹壮普通话”,并将“夹壮普通话”作为普通话的一种民族变体进行探讨。研究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语言特征。一种语言变体要成为一种民族变体,必须带有一组区别性的语言特征。“夹壮普通话”主要是在发音上与标准普通话有区别。因此,本研究主要是集中探讨“夹壮普通话”的语音特征。这些特征为:(1)送气音声母发成不送气音;(2)[x]在[u]行韵母前脱落;(3)卷舌音[ts]、[ts‘]和[s]的混淆使用;(4)平舌音[ts]、[ts‘]和[s];(5)舌面音[t()]、[t()]和[()]的混淆使用;(6)元音[y]发成[i]等。研究采用变项规则分析法对语言变项进行统计和分析。
二、社会分布。具有一定的社会分布是语言民族变体必备的条件之一。“夹壮普通话”是某些人偶然的、局部出现的语言现象,还是具有广泛社会分布的一种语言现象?本文从两个方面对“夹壮普通话”的社会分布进行调查分析,一是壮族人使用普通话出现“夹壮”语言特征的概率,二是普通话在壮乡的分布。
三、语言认同。语言可以用来识别人所特有的身份。如通过语言来识别年龄和性别,通过语言来判断说话人的来源地等。本文通过壮族人对壮、汉双语的双重认同和人们对“夹壮普通话”的语言态度的调查来探讨“夹壮普通话”认同问题。
调查结果表明,“夹壮普通话”具有一组鲜明的语言特征,这些特征是稳定的、成系统的,有明显的趋势性的变异现象。“夹壮普通话”在壮族聚居区是广泛使用的,不是偶然的、局部的现象。人们对“夹壮普通话”态度的主流趋势是:认为有“夹壮普通话”这种语言现象的存在,“夹壮普通话”是壮族人讲的,虽然不好听,但对“夹壮普通话”不歧视,“夹壮普通话”不会消失。
本研究的贡献在于首次系统地探讨“夹壮普通话”是普通话的一种民族变体,丰富了中国的语言民族变体研究,而且可以纠正对这一语言现象错误、片面的认识。希望本研究能引起人们对这一使用人口众多、社会分布广泛和社会意识强烈的语言变体的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