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序系统对于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历史中重要的时序系统之一,对于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二十四节气萌芽于夏商时期,大约形成于在战国时期,而其定型和广泛应用则发生在汉代。汉代继承了秦代的大一统政体,在农业、天文历法以及文化思想方面,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基础。汉代历史中的二十四节气,彰显了二十四节气形成和成熟的过程,以及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首先是在思想方面。二十四节气与阴阳、气的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其被广泛地应用于对自然界运行的思考,以及在此基础上成为人类活动的准则。汉人对于历法传说的追溯,将二十四节气的产生溯源于伏羲、黄帝时代的创制。在他们的叙述中,二十四节气的产生是为了印证一年四时中阴阳和气的变化情况。因此在二十四时节名称的选择过程,更多的侧重于对气候现象的描述,反映了一个阶段的寒温变化和降雨情况,适用范围更广,时间跨度也更大。同时由于汉代卦气说对于解释天地阴阳运行的创制,二十四节气也相应地被引入卦气体系内,来阐述一年时气的运行,并且通过一定晷影标准,或时序内的物候现象,来判断吉凶祸福。其次在天文历法方面。在汉武帝初年成书的《淮南子·天文训》中,二十四节气作为“二十四时”的指时功能,通过与斗指、十二辰、四维等天文要素的结合,使得“二十四时”成为《淮南子》所勾勒的宏大宇宙观和世界观的一部分。同样其与十二乐律的结合,也推进了律历制度的发展。在此之后,两汉历书中主要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推定方法和标准,太初历中,二十四节气与日、月、晦、朔、弦、望、八节成为历法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起着考校历法的重要功能。三统历、四分历继承了太初历中二十四节气的功用,其中对于二十四节气的推定更加科学严格,标准扩展到晷影、日宿度、昼夜漏刻、黄道去极、昏旦中星等。汉代也形成了“无中气为闰月”的标准,对于置闰起到了重要影响。最后是在气候和农业时令方面。受到汉代气候变迁的影响,汉代春季节气惊蛰和雨水,谷雨和清明次序发生了多次变化。节气作为指导农业的时序标准,适应气候变化以调整节气次序,是为了更加准确的服务于农业生产和生活。汉代的农时,在以往的基础上,以物候和八节为主,同时对于农业生活,二十四节气则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时序标准。终汉一代,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时气概念,一种时序体系,反映古人对天地运行和四时交替的思考。其在历法、占候、农业等各个方面的应用,为二十四节气在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做出了初步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