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译者的身份和地位经历了不断的演变。目前有关译者主体性的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对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成为翻译研究的热点。对主体问题的探讨,表明人对自身的重视,意味着人正对自身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进行思考和研究。主体这一概念,从广义上说,是指事物的主要部分,在哲学上指具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可以理解为一个有意识、能认识并把握自己命运的实体,一个能够思维的存在。这表明,主体指的是有思维能力的人。一般来说,主体具有以下三个重要特征:主导性、主观性和主体能动性。主体的这些特性在主体的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是主体在该活动中本质力量的外化,通过改造客体、影响客体和控制客体,使客体为主体服务。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是将源语言转化为译入语的执行者和操作者,是具有翻译思维能力的人,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因而可以说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作为主体,“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而在整个翻译活动中还包括作者对原文的创造以及读者对译文的欣赏等方面,即存在原作者和读者这两个主体,因此翻译主体应全面地理解为原作者、译者和读者的主体性以及他们的主体间性。本文将着重讨论译者的主体性。将译者作为主体来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将译者的身份放在一个超越文本语言转换层面的空间里加以研究,使翻译研究的重点不只是局限在文本和文本语言上。把译者确立为翻译的主体并从主体性角度进行研究,说明翻译理论研究正扩展为人文的角度,也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第二,对译者进行主体性研究,能使译者更加注重自我的主观心理行为,思考自己从事翻译活动的目的和动机,并通过现实行动深入对翻译活动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