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技传播促进科技本身的延续、积累和发展,以此带动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国家实力。科技传播是科学技术知识在不同传播主体之间传递并向社会扩散的过程,新媒体时代媒介的互动性特质和网络化思维使科技传播呈现“围观”的效应,不论是新闻还是事件,不论是科普还是教育,不断增大且无法确定变量的庞杂信息迅速扩充到传播过程中,新媒体作为传递信息具有即时性、互动性等特点的媒介平台,如何与科技传播对内容严谨求实的要求相适应?科技传播生态是否与自然生态具有相似的结构和特征?将生态学思维中的关联性与整体性,动态性和平衡性的视角,作为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从生态学角度把握新媒体时代科技传播的本质和特点,分析现实问题,剖析其根源,以期能够实现新媒体时代科技传播生态动态平衡目标。本文综合运用跨学科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系统研究法和历史与逻辑统一法,在系统、特征和现象三个方面比较归纳科技传播生态与自然生态的生态相似性,同时以新媒体时代科技传播生态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为基础,构建了新媒体时代科技传播生态的理论基础。从科技传播的存在方式、指引方式以及最终应达到的具有伦理意向性的澄明之境三方面剖析新媒体时代科技传播的本质。从新媒体时代科技传播生态的整体性、关联性和动态性的角度出发,在明确自然生态与科技传播生态的生态相似性基础上,分析新媒体时代科技传播生态的复杂适应性、过程混沌性和整体涌现性等特征。从具体案例出发,探究新媒体时代媒介特征变化,在梳理媒介发展线索的同时,通过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考察,从群体、资源和环境三方面揭示新媒体时代科技传播生态的结构构成。在新媒体时代科技传播生态理论建构的基础上,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媒介三个方面剖析新媒体时代科技传播的生态失衡现状:从传播主体看,意见领袖的舆论导向失衡和信源、受众的传播偏向失衡造成主体偏差;从传播内容看,新媒体即时性、开放性、个性化、互动性的特点带来的信息虚假、信息超载和信息落差是造成内容污染冗余的主要源头;从传播媒介看,“媒介娱乐化”的科技传播叙事,一旦媒体行为与道德相违背,传播动机和方式偏离应有的伦理规范,更容易偏离科技传播导向。剖析新媒体时代科技传播生态的失衡表现,相对应地从主体根源、媒介根源和环境根源三方面进行反思。在科技传播传播主体根源中,自然责任感的缺位,人文关怀的缺失和娱乐至死的偏颇是造成科技传播主体伦理失范的主要原因;传播者的多元化,受众缺乏理性批判,传受界融合的“主体间性”引起传播主体异化;新媒体平台的把关转换和弱化是传播主体对消息源控制能力的消减。在科技传播传播媒介根源中,技术对新媒体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技术的发展为新媒体发展带来了即时性、开放性、个性化、互动性和全球化等特征,也有巨大的科技资源共享等机遇,但另一方面,技术的风险也可能使新媒体科技传播的风险失控。在科技传播传播环境根源中,从文化环境看,反思科学主义,解构科学的特权,保障公众和科学家之间的平等和沟通,才可能弘扬真正的科学精神;从社会环境看,不论是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应用过程,还是在公众了解和认知科学技术的层面,风险社会的现状都促使科学技术本身的知识鸿沟和不确定性更需要公众的理解和支持;从监管环境看,监管机构分散,法律规定缺陷及行业自律局限等方面导致了新媒体时代科技传播的社会监管弱化。新媒体时代科技传播生态平衡目标的实现是最终目的。基于此,主体的自律与基本素养,媒介自由与媒介秩序和环境优化与管理完善三个方面是新媒体时代科技传播生态平衡目标可能实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