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世纪以来,经历一段时间沉寂的“70后”再次出现在公众面前,越来越多的“70后”作家凭借优秀的创作成果再次进入人们视野。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美女写作”、“身体写作”不同,此次归来是在自我找寻后的再出发。作为“70后”作家群体中的一员,徐则臣凭借其构建的“花街系列”和“京漂系列”小说在文坛站住脚跟,近年来连续出版的《耶路撒冷》、《王城如海》、《北上》等长篇小说好评如潮,深受学界和读者们欢迎,在学界掀起了一阵关于“70”作家群体的成长经历、被遮蔽和突围的讨论热潮。徐则臣的创作多着力于对“70后”一代人的关注,述说一代人面临的生活和精神的双重困境,在不断的写作和想象中探寻“人”的出路。在充满喧嚣、人心浮躁的当下,徐则臣用最朴素、最真诚而又最简单的态度去探索和述说。他文笔沉稳,内容充实,构思精巧,似向大家讲述自己的过往,又像是时时刻刻以旁观者的眼睛注视着身处时代大潮人们的一举一动,穿过诸多纷扰和精神上迷惘,直达人们内心最隐秘的深处。从《花街九故事》到《天上人间》,再到《耶路撒冷》和《北上》,徐则臣在不断地探索着文学的生长空间和“一代人”的精神出路。对徐则臣的文本写作历程、小说创作实践以及徐则臣对现实的思考中最本质的东西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的了解“70后”一代成长的心路历程,同时也为我们当下的文学研究和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小说创作提供借鉴。本文文本主体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主要阐述“70后”作家群体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找寻自己和寻求精神突围的过程。在此基础探讨作为“70后”作家的徐则臣,并关注他的接受情况,一窥“70后”作家群体现实突围的过程;第二章主要从徐则臣自身成长经历和作品入手,通过探寻徐则臣小说创作精神本源性的东西,包括他的文学故乡和精神原乡、对于自身经验的书写、对历史主义的继承、对考古式写作手法的运用以及通过意象塑造向人们传达出的深刻内涵来深入认识徐则臣;第三章主要关注徐则臣小说的叙事特点。并对徐则臣小说创作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叙事视角和蛛网式叙事结构对文本表达的意义进行解读;结语部分总结文中阐释的主要观点,并对以徐则臣为代表的“70后”文学创作对当下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进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