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我国东北长白山林区金沟岭林场为研究对象,根据1997、2007年两时期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结合实地调查对研究区森林资源10年间的景观格局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量化研究。分别从景观斑块规模、斑块形状、破碎化程度、景观异质性及景观类型空间的转化等方面分析了研究区森林景观的组成及空间格局变化特点。并应用美景度评判法对研究区森林景观进行了美学评价,进一步体现了森林景观的多效益性,为林区森林景观的合理规划、科学管理提供了依据。分别依据森林景观的起源,优势树种组多度,林组、公顷蓄积量和郁闭度3个功能指标,建立了研究区景观组、景观型、景观亚型三级分类系统,分类结构对森林景观经营具有指导意义。景观类型组成分布及空间转移显示,云冷杉针阔混交林是研究区的优势景观型,且为各类型斑块主要的转移方向,其转入面积达804.6hm2。各森林景观型中,云冷杉针阔混交林具有较高的近自然度,其破碎化程度最低,在森林景观恢复和景观多样性的维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次是云冷红针叶混交林;枫椴杨白阔叶混交林及落云冷杉林斑块面积较大,斑块密度小,聚合度高,分布集中;杨桦林斑块分布分散,斑块形状复杂,破碎化程度很高,处于不稳定状态:针叶纯林具有稳定的结构,斑块形状简单,零星分布,破碎度高。整个林区的森林景观表现出受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综合控制形成的,异质性高的空间格局。以影响近景景观美学质量的12个景观要素为评价指标,采用SBE法对90处林内景观进行了评价。各景观类型的平均SBE值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云冷杉针阔混交林>针叶纯林>云冷红针叶混交林>杨桦林>落云冷杉林>枫椴杨白阔叶混交林。应用数量化理论Ⅰ建立了美景度值与各景观要素之间的美学评价模型。在各景观要素中,对研究区景观评价模型贡献最大的因素是下木盖度和下木高度,其次是树干形态、平均枝下高和树种组成,平均胸径的贡献最小。具体而言,以优势树种多样、树干通直、枝下高与灌草覆盖度高、林下植被低矮、林分径级大的森林景观具有最高喜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