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任何文学文本都是充满意义未定点和空白的图式结构,每一读者在阅读文本之前,都具有一定的期待视野;读者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确定文本意义未定点和填补空白的过程,是读者的期待视野和作者的创作文本不断融合的过程。接受美学理论给文学评论界带来了一场革命,并最终使文学评论的中心实现了由作品向读者的转变。
尽管接受美学属于文艺理论的范畴,但由于文学翻译涉及到两种文学文本:原文文本和译文文本,因而也会涉及到这两种文本的接受。接受美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引起了研究者对译者与译文读者的接受过程的关注,认识到了译者和译文读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本文旨在接受美学视阈下从译者作为读者对原文的接受和译文读者对译文的接受,说明译者的适当的创造性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本文认为,译者由于其作为跨文化交际中“中间人”的责任所在,其实现的接受过程要远比普通读者复杂。一方面,在对原文文本的接受过程中,译者应该尽量使自己的期待视野与原文融合,缩短与原文的距离;另一方面,译本在译入语文化中的接受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阅读期待和接受水平,使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与译文达到融合,从而创造可读性译文。
本文简要回顾了中屋古典小说《红楼梦》英译历史及其在英语读者中的逐步接受;并结合两种全译本(杨译本和霍译本)在西方读者中接受情况,对照杨宪益的翻译活动,重点论述了霍克斯为迎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接受水平,在传播中国文化、关照和帮助译文读者的建立期待视野、发挥译语优势方面所作的创造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