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摩洛人泛指居住在菲律宾南部棉兰老、苏禄和巴拉望地区的伊斯兰教信徒。摩洛人的反抗运动由来已久,摩洛问题也是当代困扰菲律宾国家稳定和发展的棘手问题。本文要研究美国殖民统治与摩洛分离运动的关系,进一步来说,就是要弄清美国殖民统治与那一时期发生的摩洛分离运动究竟是什么关系?对该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地认识摩洛分离运动的历史根源和当今菲律宾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也利于增进对全球分离主义问题以及殖民主义对分离运动影响的认识。既有的研究存在由视角单一导致研究简单化和观点偏颇的问题。本文通过结合国家视角和地方视角,在从耶鲁大学和密西根大学获得的档案、地方期刊和田野报告等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新研究美国殖民统治和摩洛分离运动的关系。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依次论述第一次、第二次分离运动的发生、发展和结束。为了展现这段历史的复杂性和曲折性,本文将对第一、第二次摩洛分离运动中美国殖民者、摩洛人和菲律宾民族主义精英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分析。美国殖民时期的摩洛分离运动的兴起、发展和失败都牵涉三者的关系,美国殖民政府中因为政策目标和利益的不同,意见相左,分为两派,一派是鼓动和策划摩洛分离运动,以伍德和一些共和党的殖民官员为代表;另一派希望将摩洛地区整合进独立的菲律宾国家,以哈里森等官员为代表。殖民者对待摩洛人的不同政策,也导致了摩洛人对其采取不同的态度和应对方式。同时,菲律宾民族主义精英也在摩洛分离运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也将对以奎松为代表的菲律宾民族主义精英与殖民政府和摩洛人关系进行研究。本文考察的时间段是以1898年美国在菲律宾建立殖民统治为开始至1935年菲律宾建立自治政府为终结。
本文认为美国的殖民统治是造成这一时期摩洛分离运动的关键性因素。美国先隔离、后整合的殖民政策促使摩洛人“亲美而反菲”认同感的形成,继而他们发动了两次分离运动,摩洛人和美国部分殖民官员共同推动了摩洛分离运动的发展。军事管制时期,美国的驻扎军官们在棉兰老建立了一个财政和政治上都有着相对自治权的“地方王国”。军官和商人们希望维持着这个“地方王国”,所以鼓动摩洛分离。当地摩洛拿督们也积极向美国陆军部部长提出希望分离的诉求。第一次分离运动最终以军政府撤离棉兰老,哈里森总督在此地建立文官政府而告终。民主党总统威尔逊的上台使美国对菲律宾乃至摩洛人的殖民政策都发生了改变,即对摩洛人实行强制整合政策,包括菲化政策、北民南移政策、公共殖民教育政策,加深了摩洛人对北部“菲律宾人”的仇恨。伍德回到菲律宾担任总督后,在棉兰老地区重新任用美国官员代替菲律宾官员,并承诺对摩洛人继续实行“保护”,激发了摩洛人要求与菲律宾分离、归属美国的强烈意愿,他们多次向华盛顿呈请愿书,表达他们的分离诉求。《培根法案》的提出是对伍德的支持,也是第二次分离运动兴起的标志。但最终第二次分离运动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美国国内政局的变化、菲律宾民族主义精英的反对、摩洛人的自我分化等遭到了失败。
通过研究可以看出:“摩洛问题”在美菲殖民政府中始终仅被作为一种应急的、实用的、妥协的筹码,摩洛人的实际利益得不到真正重视。摩洛人害怕受到北方天主教徒的压迫,希望把摩洛地区归属美国联邦,但最终幻想破灭。这表明,摩洛人“以夷制夷”的策略注定是没有出路的。美国殖民时期,菲律宾国家民族主义与地方民族主义呈现对立与背离的态势,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离心倾向,是菲律宾独立后摩洛分离运动再次兴起的重要历史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