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进一步改革开放,我国经济也正一步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中。如何借鉴利用当代西方经济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国情研究、解决我国改革开放中面临的新问题,是现时每一位经济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就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和轨迹面言,各种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形态和制度,其发展均有其各自内在的历史逻辑联系,即有历史的继承性。这种继承性反映了生产技术发展的共性,人类实践的共性。同时,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之间也同样可以借鉴。本论文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借鉴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合理内涵和理论方法,来研究分析我国金融发展中的制度因素、制度缺陷和制度障碍,以及制度及制度安排是如何同经济、金融发生相互作用的。同时尝试对我国金融制度创新这一课题进行探索,并明确提出了我国金融改革相对滞后于经济改革的主要原因是金融制度改革滞后所致。这一命题,同时说明了对金融制度创新的研究,对于一个制度特征十分明显的国家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基于这种出发点,本文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其一,从经济发展与制度、金融发展与金融制度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中,引出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制度在金融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力图利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原理来研究我国金融制度及其特征,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制度创新等对我国当前发展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等。这不仅是金融发展的客观必然,同时也是金融制度功能作用的规定性所决定的。 一般说来,经济学因研究的对象不同,而区分为不同的经济理论类型。以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内容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构成了生产力意义上的经济学。而以社会经济活动的社会性和人与人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形成了生产关系定义上的制度经济学。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和各国的经济发展实践已充分证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不仅要受到生产力意义上的生产要素、资源配置条件等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且很大程度上要受到生产关系意义上的体制、制度、制度安排及其变迁的深刻影响。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将研究的目光放在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的相互关系上,并已形成了不同经济领域里相关的理论分支和理论体系。特别是我国近2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针对金融制度与金融发展的基本关系,利用现代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原理和研究方法来分析研究我国现代金融制度和金融制度改革问题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因为:①经济学的一项基本使命,即是从资源的稀缺性出发,研究有限资源的合理使用和配置,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而经济学研究资源<WP=4>配置的途径之一就是力图寻求一种有效配置资源的合理体制或机制。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无论其社会制度,资源配置的方式、手段、途径怎样,在追求有限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的经济目标上,本质是一致的。但也应看到,尽管存在寻求资源合理配置的经济学意义上的共性,但在不同的体制和制度条件下,资源配置的方式、途径、效果等一定会存在差异,甚至是很大的差异。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计划体制国家和市场体制的国家差距便很大。就我国而言,改革20年来,尽管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市场基础尚不成熟,经济运行中的“一般均衡”条件还不存在。体制(即制度因素)对资源配置进而对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均衡”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资源配置和使用的计划色彩仍存在,市场发育并不完全。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承继性,致使体制和机制或硬化固化,存在着难以替代和重新选择等特征。对历史固化下来的旧体制、旧机制进行改革,通过制度创新研究,找寻原有制度的缺陷,探索新的制度变迁途径和方法,目的在于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源有效配置找寻新的制度模式,来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效率的提高,正是当前我国经济理论界的重要任何。本文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要坚持发展的理论为指导,同时借鉴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来展开以上研究的。 ②在信用经济条件下,金融是资源配置的主要形式。社会资源大多是通过信用方式来配置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在资源配置和利用上的作用和地位也日渐突出。因此研究我国经济中金融对资源配置的影响问题,应将我国金融制度的研究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金融制度是整个金融体系结构的基础和核心。我国金融改革和体制转轨的最本质意义在于它是一场深刻的金融制度变革和创新过程。故要改变我国金融改革相对滞后于经济改革的状况,就须研究我国金融制度相对滞后的成因、变迁途径,制度形式及制度模式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③就金融制度的理论研究而言,近几年尽管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因素”已被实践证明非常重要。但把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逐步应用于金融领域也不过是近十年的事。还有一个总结完善、归纳提高的过程。主要表现在,理论研究重于实证研究,局部性研究多于系统性研究,抽象的原理研究胜于具体应用研究。本文在理论架构的设计和研究上,力求吸取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着重研究现实金融发展与制度创新中的新问题。同时通过对已存在的理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