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港口作为区域门户,不仅是水陆物流网络的交汇节点,也是腹地产业供应链的重要环节和产品资源运输集散的枢纽,往往发展成为主要的工业集聚点以及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腹地重化工业的供应链与运输组织一直是工业地理与交通地理关注的交叉焦点。近年来,中国石化工业快速发展,对石油的贸易运输需求大幅增加,港口作用日益凸显。尤其是在石油进口依存度持续上升、大型原油码头建设热潮以及石化企业布局变化的影响下,港口与腹地石化企业之间的空间集散网络和物流组织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在这种背景下,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港口在腹地石化企业供应链组织与区位选择中的作用法则与空间机制,演绎港口-石化企业的物流组织模式及形成发展机制。 基于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进展,本文以石油大宗货物为研究对象,基于“港口职能-腹地产业”的对偶关系视角,遵循“空间格局→演化过程→关系模式→互动机制”的逻辑主线,探讨中国港口与腹地石化企业的物流组织模式及发展机制。首先,从全国、区域、单体港口等不同空间尺度,分析中国港口石油专业化运输的空间分异格局及演变过程,考察其演化规律。其次,分析中国石油生产、消费格局及演变过程,石化工业组成结构、空间布局及产能演变过程,总结石化企业原油供应网络的空间分异和时间演变规律。最后,从布局距离、海向贸易、陆向配送和海陆运输网络四个视角总结中国港口与腹地石化企业的物流组织模式,并从产业空间组织、资源供应链、港口建设条件和政策因素四方面凝练影响机制。 研究发现:(1)我国港口石油运输格局空间差异显著,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均呈现“北多南少”、“北强南弱”特征,多数港口以输入职能为主,中转港集中于环渤海、长三角地区。(2)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港口石油运输从“以出港、内贸为主”转变为“以进港、外贸为主”,空间上呈现“零散点状→条带状→条带状/团状→条件状/团状/网络状”演化特征,从长江流域逐渐向沿海地区转移。(3)石化企业新增产能集中于沿海地区,布局模式从以“原料型”为主向“原料型与港口型”并重转变,原油供应路径从“以国产原油为主”向“以进口原油为主”转变。(4)不同港口-石化企业空间关系在不同时期主导地位不同。基于布局距离视角,可划分为远港、向港和临港布局三种模式;基于物流组织视角,可划分为临港直输、水-管道联运、水水中转、铁水联运和公水联运模式,各种运输模式空间差异较大。(5)产业空间组织、资源供应链、港口建设条件、政策制度因素变化对港口原油运输、石化企业发展及两者间关系有较大影响。随时间推移,主导因素具体呈现“自然条件→产业空间组织→交通、技术条件→政策制度”的演化特征。本研究可以为我国港口运输职能优化和石化企业布局调整提供实践指导,融合交通地理与工业地理、企业地理研究范式,有助于丰富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