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粮食安全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尤为重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产量不断增长,但这主要依赖于耕地的集约利用,导致粮食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粮食生产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不断下降。与此同时,中国粮食生产格局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粮食生产在空间上向优势主产区不断集中,逐渐显现出区域专业化生产的态势。欧美农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区域专业化生产有利于发挥各地区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进而提高资源利用率与劳动生产率,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高粮食生产质量。由此看来,粮食生产区域专业化将是未来促进中国粮食生产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由之路。 从地理空间角度看,粮食生产区域专业化主要表现为粮食生产的地区集中化;从土地利用角度看,粮食生产区域专业化源于区域层面上农业土地利用的分化,主要表现为区域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因此,本文基于省域单元统计数据,结合遥感影像MODIS数据,从地理空间和土地利用两个角度出发,分别采用集中化指数和SI专业化指数的方法考察中国粮食生产区域专业化过程中区域集中化的演变趋势以及区域农地利用作物结构的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应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方法从土地利用率和劳动利用率两方面揭示粮食生产区域专业化的演变规律,为科学认识各地区粮食生产能力现状及未来潜力,把握粮食生产格局的未来走向,促进粮食生产科学合理的地域分工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 (1)1981-2013年间,中国粮食生产的集中化程度明显上升,三种粮食作物中小麦生产的集中化程度最高并显著上升,稻谷和玉米生产的集中化程度则经历了一个U型变化过程;依据集中化趋势,稻谷生产向黑龙江、湖南、江西等地集中,小麦生产向河南、山东、安徽等传统小麦产区集中,玉米生产则向黑龙江、内蒙古等地集中。 (2)过去22年中全国超过2/3省区农地利用专业化程度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不同省区农地利用专业化的演变方向不同,华北5省区农业生产向玉米集中;东北3省向玉米和稻谷集中;安徽、江西、广西和甘肃则分别逐渐倾向于小麦、稻谷、糖料作物以及玉米和薯类的生产。 (3)不同尺度农地利用专业化程度不同,但并非尺度越小专业化程度越高,市域单元之间、县域单元之间专业化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并且尺度越小这种差异越大。 (4)从地理空间角度看,中国粮食生产区域专业化在空间上呈现出粮食生产逐渐往劳动生产率高的地区集中的演变规律;从土地利用角度看,区域主要作物类型除了往劳动生产率高的类别演变之外,更在往经济效益高的类别演变,区域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是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双重作用的结果。 上述结果表明,随着中国农业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农地利用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粮食生产也逐渐显现出区域专业化的态势。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劳动生产率以及经济效益成为影响粮食生产区域专业化演变方向的重要因素。粮食区域专业化生产有助于提高粮食生产效益,但同时也会造成一定的风险,专业化产区的农田基本建设、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将是粮食生产区域专业化进程中必须重点关注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