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采用社会科学“相关设计”的准实验法研究发现,参加体育舞蹈运动的初二年学生(实验组)其异性交往心理较没参加的人群(控制组)健康,即得出参加体育舞蹈的经历与实验组人员异性交往心理改善存在着相关关系。在对这种相关关系作出解释性研究时,采用对实验组人员和对他们的体育舞蹈教师进行个案调查的方法,得出体育舞蹈教师行为中包涵着的某些无意识的异性交往教育信息会对实验组人员产生某些良性的异性交往教育作用和影响。
以上准实验的研究以及对体育舞蹈教师的调查,对参加体育舞蹈学生的个案调查,得出的研究结果为:
1、对福州、厦门两市校外私营机构体育舞蹈参与者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准实验研究,结果发现体育舞蹈参与者(实验组人员)其异性交往心理较之没参与者(控制组人员)健康。
2、对福州、厦门两市校外私营机构体育舞蹈教师的调查发现,这些体育舞蹈教师只注重体育舞蹈技术技能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异性交往心理健康心理的培育,即得出他们的行为对学生的异性交往教育是无意识的。
3、对福州、厦门两市校外私营机构体育舞蹈参与者,即实验组人员进行异性交往心理问题测量后,对他们进行个案调查研究,调查的内容是:1.增加了一个“事后回溯设计”,即询问被试者过去的与异性交往的状况,以此与准实验的结果相比较。2.询问是什么原因影响他们异性交往心理的变化。结果发现:1.事后回溯中,大多数实验组人员认为他们参加体育舞蹈后,与异性交往的心理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良性变化。那么,这个事后回溯的调查结果支持了准实验的研究结果。2.大多数实验组人员描述体育舞蹈教师,乃至同伴、同学等的异性交往表现对观看者的异性交往心理都具有一定的教育影响作用。而体育舞蹈教师在异性交往方面的教育表现又是无意识的,那么,说明体育舞蹈教师行为中隐含着的“无意识”异性交往表现对学生会产生异性交往心理的教育影响。
综上所速,体育舞蹈教师行为中包涵异性交往教育文本的“无意识”表现具有异性交往的教育学意义。
文章继续对体育舞蹈教师这种“无意识性”的行为进行行为心理学的研究,应用文献法和逻辑归纳法归纳出体育舞蹈教师四种行为都可以对学生产生教育作用。接着文章结合表演学理论提出只要具有表现者、表现文本和观看者存在,体育舞蹈教师的任何表现都有可能对观看者产生教育影响,但前提是观看者愿意接受这种影响,即提出“教育表现三要素理论”,并初步建构了“教育文本交流理论”。教育表现三要素理论的提出对于优化体育舞蹈教师行为、教师行为乃至教育者行为都具有及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由“教育表现三要素理论”的观看者对教育影响的主动承担特点,笔者继续建构“教育文本交流理论”,提出“角色接受学习理论”。这个理论主要是回答学习者“为什么学习?”和“学习什么?”的问题。根据这个理论,从学习者学习的角度提出优化体育舞蹈教师行为的策略。该理论的提出还具有广义意义上的理论价值,可能丰富现有的学习理论,为教育服务。
“教育文本交流理论”实际上是由“教育表现三要素理论”和“角色接受学习理论”构成,而建构教育文本交流理论是为了更好地讨论“体育舞蹈教师行为的优化问题”和提出某些优化体育舞蹈教师行为的策略,这对于指导体育舞蹈教师行为的优化问题具有积极的实用价值。
从“教育表现三要素理论”提出了如下体育舞蹈教师行为的优化策略:
1.严守教师的行为规范,努力提升职业道德。
2.体育舞蹈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以努力提高教育行为的觉察能力。
3.体育舞蹈教师要善于转化,并利用两大行为表现。
4.体育舞蹈教师教育表演行为要尽可能保留非意向型表现的真诚性。
从“角色接受学习理论”提出首先,体育舞蹈教师要利用自身的四种行为表现来帮助学生建构起他在某种程度上接受的理想角色,然后,体育舞蹈教师在传递给学习者接受理想角色符号的教育文本信息之前必须还要帮助学习者认知到“教育文本信息的投入学习”与“接受理想角色符号的获得”之间的关系,即要提高学习者对这种匹配关系的“认知判断能力”。最后,再利用自身的四种行为表现来传递给受教育者相应的教育文本信息。
具体提出了如下策略:
1.体育舞蹈教师应该应用“表演行为”引导学生建构体育教师意向中的理想角色。
2.体育舞蹈教师的“非意向型表现”对于学生建构理想角色的重要性。
3.体育舞蹈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教育文本的投入学习”与“接受角色符号获得”之间关系的“认知判断机制”。
4.体育舞蹈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建构的理想角色去选择好匹配的教材。
5.体育舞蹈教师要表演好教材、呈现好教材。
6.体育舞蹈教师应当经常进行“挣扎式地”反思自己的非意向型表现行为对学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