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或者发育畸形是目前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类型,但现在常用的修复方法存在着诸多的缺点。其中,利用自体其他部位的脂肪组织抽吸进行注射移植是目前临床性价比比较高的一种软组织修复方法,但这种方法存在不稳定的吸收率,其范围波动在20%~90%[1],需用过度充填或者多次重复注射的方法才有可能有改善,且移植效果的个体差异较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随着近年来组织工程的高速发展,利用组织工程脂肪移植为我们开创出一个全新的天地。本课题从富含血小板血浆(PRP)及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对脂肪组织工程脂肪移植效果的比较,来为脂肪组织移植的研究提供一种较好的生长因子供体。目的通过分析复合PRP和SVF或者复合PRF和SVF的可注射脂肪组织移植后的效果来比较PRP及PRF对脂肪组织移植的影响,以及PRP中是否含有激活剂的对移植效果影响。方法1、实验分组。实验分为5组,分别为AG+NS;AG+SVF+NS;AG+SVF+1RPR;AG+SVF+2PRP; AG+SVF+PRF。2、观察可注射复合脂肪组织的大体形态。注意是否出现感染、坏死等不良现象。3、用电子游标卡尺进行测量。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对移植的脂肪组织进行体积测量,并按体积=长度×宽度×厚度×0.5的公式来计算。4、组织学形态检查。分别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对移植后的脂肪组织进行脱水固定及石蜡切片,并对切片行HE染色及CD31免疫组化染色,并对其组织学形态以及新生血管的变化进行观察。5、微血管密度计数。在术后一个月取材后制作的石蜡切片上,进行免疫组织化学CD31染色,然后对其中的微血管用Weidner方法[2]进行计数。6、对各组吸收率及微血管密度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计算机软件SPSS16.0,对5组标本资料的吸收率、成活率进行随机区组的方差分析,在两两组间比较时采用LSD方差分析的方法。微血管密度用LSD方差分析的方法进行不同组间的比较。结果1、大体效果结果:术后1个月时,AG+SVF+PRF组和AG+SVF+2PRP组的自体可注射的脂肪组织复合物,无论从质地、色泽均较纯脂肪颗粒组和复合有SVF的脂肪颗粒组效果好,其中,AG+SVF+PRF组效果最好。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时,5组大体质地、色泽均与正常脂肪组织相似。但吸收率却有差异,由大到小为:AG+NS组(51.68±1.67)%;AG+SVF+NS组(42.62±1.40)%;AG+SVF+1RPR组(29.67±0.99)%;AG+SVF+2PRP组(22.68±2.57)%;AG+SVF+PRF组(17.99±0.58)%。2、组织学结果:术后1个月时,AG+NS组移植的脂肪组织纤维化及炎症浸润明显。AG+SVF+NS组和AG+SVF+1PRP组的纤维化、炎症浸润程度较轻。而AG+SVF+2PRP组和AG+SVF+PRF组移植的脂肪组织组织学形态近似正常的脂肪组织。在术后3个月、6个月时,5组移植的脂肪组织的组织学形态没有明显的差异。3、微血管密度结果:术后1个月,微血管密度值分别AG+NS组(48.73±1.99),AG+SVF+NS组(57.66±1.18)个,AG+SVF+1RPR组(65.82±1.55),AG+SVF+2PRP组(72.31±0.93),AG+SVF+PRF组(78.48±0.82)。4、统计学结果:经SPSS16.0软件方差分析样本资料及微血管密度得到结果,术后6个月时,AG+SVF+PRF组移植效果最好,与其他四组比较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在复合了SVF和PRP的可注射自体脂肪颗粒移植后,促进了初期脂肪组织的血管化,加快了脂肪组织的改建,提高了移植组织的成活率,使脂肪组织的吸收率在早期得到了稳定。而在PRP中加入激活剂后,移植效果优于不含激活剂的PRP。为临床改善移植脂肪组织的成活率提供了实验室依据。2、PRF作为PRP的第二代产品,具有制备统一、简便、不含异体添加试剂、长期缓慢的释放生长因子等诸多优点。在本研究中,PRF促进移植脂肪组织初期血管化及组织改建的效果优于PRP,减少了移植脂肪组织的吸收。这些为在临床组织损伤或缺损的修复中更广泛的应用PRF提供了实验室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