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信计算平台完整性度量及实体行为度量研究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m172079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信计算立足于终端,在终端构建一个信任根,以信任根为起点,通过完整性度量技术,建立信任链,实现信任由信任根扩展到硬件平台、操作系统,直至整个网络,保证整个计算环境的可信。   完整性度量是实现可信计算上述目标的关键技术,本文研究可信计算中完整性度量的理论和技术,从实体行为的角度建立度量模型,完善现有完整性度量方法,对动态度量技术进行初步探讨;并建立由信任根到应用进程的完整性度量技术实现平台,搭建完整性度量基础平台,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首先,在可信计算的研究背景下,研究可信计算平台的功能结构及其完整性度量技术。在可信计算平台中,重点分析了作为可信计算平台核心模块的可信平台模块(TPM)和基于自主密码的可信密码模块(TCM)。针对完整性度量技术,研究了信任根和信任链以及完整性度量、存储和报告等相关技术。分析了由于TPM和TCM的密码算法不同而导致的完整性度量兼容性问题,并提出了相应解决方案。对可信计算平台及其完整性度量技术的研究,是本文研究工作的基础。   其次,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实体行为运行可信,构建完整性度量模型。从图灵机的角度抽象出度量属性和度量规则,基于实体行为运行可信的度量模型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针对行为输入的度量,采用细粒度隔离机制对行为输入缓冲区溢出进行防范,来保证行为输入的完整性;二是针对行为运行环境的度量,通过分析实体行为间的依赖关系,建立实体行为运行环境集合,并针对此集合中的元素进行度量。通过丰富度量属性和度量方法,完善现有完整性度量和动态度量模型。   最后,针对可信计算的完整性度量技术,建立完整性度量机制实现平台。以可信密码模块为核心,研究和实现基于自主密码的完整性度量技术;以可信平台控制模块为基础,分析主动模式的完整性度量技术,构建由信任根开始的信任链;以上层应用为目标,研究基于进程的完整性度量实现方法,将信任链向应用软件扩展。完整性度量机制实现平台的建立,为完整性度量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实现奠定了基础。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在可信计算平台及其完整性度量技术的研究中,分析了基于自主密码的可信密码模块,针对由于密码配置的不同而导致的完整性度量兼容问题,提出了基于主动度量模式以及第三方数据库的解决方案;   (2)针对现有完整性度量和动态度量模型的不足,从图灵机的角度,研究了基于实体行为运行可信的度量模型,从行为输入及运行环境两个方面对实体行为运行可信进行度量。
其他文献
Web服务是近年来蓬勃兴起的一种分布式计算模型,能够实现在不同平台、不同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的应用程序或应用程序组件之间无缝的互操作。随着Web服务标准的完善和支持Web服务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可以方便地利用数字设备制作、处理和存储图像、语音、文本和视频等数字信息;与此同时,网络通信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的发布和传输实现了数
TTCN-3测试语言作为国际上唯一的测试标准语言,广泛应用于协议一致性测试,互操作性测试等测试领域。使用TTCN-3进行测试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测试适配器和编解码器的开发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道路上的交通问题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车辆自组网(Vehicular Ad Hoc Network, VANET),作为未来智能交通系统的基础之一,通过车与
XML是一种用于数据交换和共享的自描述语言,已经成为互联网上数据表示和数据交换的标准。在数据传输及交换过程中,许多结构化或半结构化数据都以XML格式来表示,由此产生了大
学位
目前,互联网正在由传统Web的发布式站点逐渐向开放的,可读写的,交互丰富的Web2.0应用过渡,以适应个人用户逐渐参与Web站点的互动要求。传统的Web中的“点击-等待”模式,已经无法满
学位
闪存作为一种新型的非易失存储介质,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具有高速、抗震、功耗低以及小巧轻便等优良特性。而且闪存作为一种纯电子设备,能够克服传统的机械设备所造成的一
近年来,数据的多样性使得传统的聚类算法已经无法满足数据分析的要求,于是人们提出了多视角聚类。现有的多视角聚类技术主要分为三类,协同训练算法、基于多核聚类算法和基于
IPv6替代IPv4成为下一代网络协议已是历史的必然。随着IPv6应用规模的扩大,针对IPv6的入侵方式层出不穷,现有的入侵检测系统不能适用于IPv6网络环境。为解决此问题,本文设计
学位
我国拥有丰富的文物资源,但是对这些文物资源的保存却十分困难。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为了更好的对文物资源进行鉴赏、交流和保护,建立一个完善的数字化文物保护体系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