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水平得到显著的发展。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却隐藏着众多影响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问题。随着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起来,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为缓解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中央先后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等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尤其在2008年经济全球化引发的金融危机这一全球化背景下,东中西地带区域经济差距问题再次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本文通过借鉴已有理论与21世纪初已有学者的研究成果,根据区域经济差距时间与空间并存的特性,采用区域空间划分与时间序列并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首先,以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为地域单元,并以各地区1978年至2011年统计数据的连续时间序列为依据进行分析,用以解释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时间序列变动趋势及空间格局变迁;其次,根据目前的研究进展,对三大地带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因素构建了一个理论因素框架,主要考虑了区域内投入生产要素、要素配置效率、要素使用效率等三方面,采用目前公认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实证分析。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改革开放以来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的绝对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但是其相对差距在1978年至1991年期间呈现缓慢扩大的趋势,1992年至2004年期间呈现出迅速扩大的趋势,2005年至2011年期间呈现出不断缩小的趋势,甚至2005年之后的某些相对差距指标数值回归至改革开放初期的水平;2.区域内投入要素包括劳动力、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等始终在地带间的区域经济差距影响因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3.以贸易依存度、投资效率、投资系数、市场化程度、产业结构为主的要素配置效率在地带间区域经济差距影响因素中扮演的角色地位在不断的下降;4.以企业自身能力、企业比较优势、技术进步、劳动分工为主的要素使用效率在区域经济差距影响因素中扮演的角色地位在不断的上升。与以往区域差距的研究相比,本文吸收、借鉴了最新的统计数据与学术研究成果,将研究主要用于最新数据分析与实证研究基础上,研究结果对有效地处理经济学中公平与效率的问题提供理论依据,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借鉴,这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