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乳腺癌在女性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中一直居首位,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对女性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近年来青年乳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同时有研究表明青年乳腺癌的恶性程度较高,这使得青年乳腺癌的诊断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目前,超声检查是早期发现乳腺癌重要的影像学方法。但是,关于青年乳腺癌的超声研究报道较少。本文目的在于探讨青年乳腺癌与中年、老年乳腺癌在超声影像学、病理及免疫组化表现方面的差异,为临床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间于辽宁省肿瘤医院住院,并经手术治疗,术后证实为乳腺癌的女性患者。这些患者超声检查前未进行,包括放化疗在内的任何治疗,且具有明确的病理与免疫组化结果。共收集女性乳腺癌患者162例,按年龄分为青年组(≤40岁)、中年组(41~59岁)和老年组(≥60岁)各54例。回顾性分析乳腺肿块的超声表现,包括肿块形态,边界,边缘毛刺征,纵横比,周围高回声晕环,微小钙化灶,后方回声,血流情况,RI值,腋窝淋巴结肿大;分析并记录研究对象病理报告中的乳腺肿块的直径,病理分型,病理分级,腋窝淋巴结转移癌以及免疫组化中ER、PR和HER-2的表达情况。并将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乳腺癌得到的病理结果、免疫组化结果以及超声表现进行对比研究,从而得到青年组乳腺癌与中年组和老年组乳腺癌在超声影像学、病理及免疫组化表现方面的差异。结果:青年组超声恶性征象“边缘毛刺征”、“周围高回声晕环”、“微小钙化灶”、“后方回声衰减”、“腋窝异常肿大淋巴结”的比率均高于中年组和老年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在三组中所占比例均最高,三组比较差别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流信号Ⅱ、Ⅲ级”、“阻力指数RI≥0.7”、“纵横比大于1”,三组比较差别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浸润性非特殊性癌在三组乳腺癌中所占比例均为最高;青年组浸润性非特殊性癌Ⅲ级、肿瘤大小T3+T4、腋下淋巴结转移的比率均高于中年组和老年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青年组ER、PR阳性表达比率均低于中年组和老年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组Her-2阳性比率比较,差别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青年组乳腺癌与中年组、老年组乳腺癌相比,具有肿块大、病理分级高、腋下淋巴结转移率高、ER、PR阳性率低以及超声表现中“边缘毛刺征”、“周围高回声晕环”、“微小钙化灶”、“后方回声衰减”、“腋窝异常肿大淋巴结”恶性征象发生率高的特点。青年乳腺癌与中老年乳腺癌相比具有恶性度高、侵袭性强及超声典型恶性征象发生率高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