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及其相关炎性因子水平的观察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wei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组织缺血缺氧损伤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反应过程。对其机制尚存在许多模糊地方。超敏C-反应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关系密切。急性脑梗死过程中,IL-I0、IL-6、肿瘤坏死因子-a、TGF-β 1、CRP等细胞炎性因子在脑缺血损伤后脑组织中阳性细胞表达增加,提示炎性细胞因子可能在缺血脑组织损伤后激活细胞因子网络,参与脑组织缺血后损伤修复反应。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免疫应答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免疫激活引发炎性反应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过程。现有研究表明损伤脑组织释放抗原,引起机体的免疫炎性反应,尤其以机体的细胞免疫反应为主,细胞因子进一步诱导产生粘附分子和趋化因子的表达,然后促使炎症细胞迁移、渗透、聚集到损伤脑组织周围,修复损伤脑组织或者进一步炎症反应瀑布爆发,炎性反应调节失控,加重脑组织的二次损伤。同时也有动物实验结扎大鼠大脑中动脉造成梗死模型,结果发现脑梗死大鼠机体免疫T细胞处于免疫抑制,当阻断交感神经后,机体免疫抑制逆转。揭示免疫炎性反应可能参与了急性脑梗死发病后的病理修复过程。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调节性T细胞(Treg),一种具有免疫负调节作用的成熟的T细胞亚群,它的上调可以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对它进行早期检测是否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临床实际工作中发现,对于大面积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合并肺部感染及泌尿系感染几率明显增加。而在腔隙性脑梗死、小灶性脑梗死或者中等梗死灶的脑梗死患者尚未观察到该现象。课题由此产生联想,在脑梗死患者中机体的炎性反应是否不同,免疫状态是否存在差别,不同梗死面积的脑梗死患炎性水平是否存在区别。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不同梗死体积对脑梗死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群落数量及其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1、研究分组:选择2014年11月至2015年3月我院神经内科诊断急性脑梗死患者45例,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15例作为对照组,脑梗死诊断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入组患者均经过颅脑CT或MRI影像学诊断证实。脑梗死组的梗死体积的根据Pullicino公式来计算,计算公式=MRI扫描阳性层数÷2。根据公式计算出梗死体积,分为大梗死灶组(>lOcm:3)、中梗死灶组(5-10m3)和小梗死灶组(<5cm3)三组。2、检测方法:梗死组和TIA组患者分别于发病后24h、72h及第6d后晨空腹抽取外周血样3ml/例,分离出血清及单个核细胞,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10(IL-10)、TGF-β1水平的变化;收集单个核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病后24h脑梗死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Foxp3+及Treg细胞数的比例以及Treg细胞来源的IL-I0以及TGF-β 1阳性细胞的百分比。3、统计分析:使用t检验和直线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1.血清炎性反应指标:急性脑梗死发病后24h、发病后72h、发病后第6天,TIA对照组、小梗死灶组、中梗死灶组、大梗死灶组患者hs-CRP的水平变化,P<0.01。发病后72小时,hs-CRP水平最高,小梗死灶组与TIA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梗死灶组与大梗死灶组、中梗死灶组之间以及大梗死灶组与中梗死灶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流式细胞检测结果:(1)发病后24小时收集各样本组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检测CD4+T细胞所占淋巴细胞群落的比例:TIA对照组vs小梗死灶组,两组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52,);小梗死灶组vs中梗死灶组,两组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3,);中梗死灶组vs大梗死灶组,两组数据有显著性差异(P<0.05)。(2)发病后24小时收集各样本组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检测CD4+CD25+FOXp3+的Treg细胞所占淋巴细胞总数的比例:TIA对照组vs小梗死灶组,两组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85);小梗死灶组vs中梗死灶组,两组数据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中梗死灶组vs大梗死灶组,两组数据有显著性差异(P<0.001)。(3)发病后24小时收集各样本组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检测TGF-β1阳性细胞所占淋巴细胞总数的比例:TIA对照组vs小梗死灶组,两组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9);小梗死灶组vs中梗死灶组,两组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3);中梗死灶组vs大梗死灶组,两组数据有显著性差异(P<0.05)。(4)发病后24小时收集各样本组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检测工L-10阳性细胞所占淋巴细胞总数的比例:TIA对照组vs小梗死灶组,两组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56);小梗死灶组vs中梗死灶组,两组数据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梗死灶组vs大梗死灶组,两组数据有显著性差异(P<0.05)。3.ELISIA结果分析:(1)发病后24小时收集各样本组的外周血清,ELISIA方法检测炎性因子TGF-β1水平:小梗死灶组vsTIA对照组数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8),中梗死灶组vsTIA对照组数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8),大梗死灶组vsTIA对照组,两组数据有显著性差异(P<0.001)。(2)发病后24小时收集各样本组的外周血清,ELISIA方法检测炎性因子IL-10水平:小梗死灶组vsTIA对照组数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8),中梗死灶组vs TIA对照组数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v**P=0.7),大梗死灶组vsTIA对照组,两组数据有显著性差异(P<0.001)。4.脑梗死患者发病后24小时外周血Treg细胞、TGF-β 1阳性细胞、IL-10阳性细胞群落比例与72小时外周血清hs-CRP水平的相关性分析:Treg细胞比例与72小时外周血血清hs-CRP水平呈明显直线正相关(r=0.87,P<0.05),TGF-β1日性细胞比例与72小时外周血血清hs-CRP水平呈明显直线正相关(r=0.78,P<0.05),IL-10阳性细胞比例与72小时外周血血清hs-CRP水平呈直线正相关(r=0.51,P<0.05)。1.与TIA对照组相比,急性脑梗死发病后24h,中梗死灶组、大梗死灶组患者外周血清中hs-CRP水平上升,72小时达到高峰,随时间推移,其水平逐渐下降;小梗死灶组hs-CRP水平变化不明显。2.与TIA对照组相比较,脑梗死发病24小时左右,大梗死灶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及其释放炎性因子TGF β 1和IL-10的能力上升;中梗死灶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及其释放炎性因子IL-10的能力上升,而释放TGF β1能力并没有明显改变;小梗死灶组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及其所释放的炎性因子TGF β1和IL-10的能力没有明显改变。3.与TIA对照组相比较,发病24小时左右,大梗死灶患者外周血清中TGFβ 1和IL-10的水平明显上升;中梗死灶和小梗死灶患者外周血清TGF β1和IL-10的水平没有明显改变。4.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的急性期24小时左右Treg细胞、TGF-β1阳性细胞、IL-10阳性细胞群落比例与72小时外周血血清hs-CRP水平呈直线正相关,尤以Treg细胞和TGF-β1阳性细胞群落比例相关性更为明显。
其他文献
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是爱尔兰作家,诗人,英国唯美主义运动代表人物。他倡导“为艺术而艺术”,主张艺术只是为自身之美而存在,艺术没有功利主义的价值并且与道德无关。
文章统计了南京市46家中小微企业的调查问卷数据,从资金、社会服务、市场、技术和人力资源5个方面选取了9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剖析南京市中小微企业发展困难的原因。研究发现,资
目的 :研究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同步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期间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4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与43例原发性
一个国家档案教育的发展程度决定了这个国家档案事业的发达程度,档案高等教育是档案教育的主体,肩负着繁荣档案事业的重任。在全球一体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下,我国档案高等教育
特发性炎性肌病是一类主要累及骨骼肌组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是最常见的两个疾病亚型。患者临床上突出表现为肌无力与肌肉耐力降低、血清肌酸激酶升高、产
目的探讨影响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根治术后长期生存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2004年178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资料,选择12个对预后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及尿流改道方式、新辅
<正> 甲骨文自1899(清光绪25年)陆续出土面世至今,越来越受到书法篆刻家们的衷爱。留意甲骨文入印作品现状,结合自己创作实践中的点滴体会,在此略陈拙见以就教于各位师长同道
会议
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规模地开展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国范围内推广。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大战的
"亚健康状态"是一种介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中间状态,无器质性病变却有各种不适感,其中以心理症状为主的为心理性亚健康状态,它是介于心理健康与精神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给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