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宫,又名“紫禁城”,自明朝建立以来的600年间见证了中国的整个盛衰历史进程。故宫无论是在建筑艺术上,还是馆藏珍品上,无论是对中国历史还是对民俗文化研究而言,都有着不同寻常的价值和意义。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日益加深,故宫越来越受世人瞩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前来参观。作为本口译项目材料的故宫导游词,全长一个小时,导游路线设定为故宫的中轴线,从午门出发到御花园为终点。导游词内容包括对故宫的建筑、文物、历史、人文等方面的介绍以及对游客行为的规范、引导等,因此该导游词的语言风格既有介绍型语言的规范性和艺术性,又有互动型语言的随意性和口语化;其交际功能包括信息功能、引导功能和劝说功能。故宫导游词的口译难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语言知识盲点,即因双语知识积累的不足而导致的理解偏差或表达失误;(二)认知知识欠缺,即对原材料涉及到的言外知识准备不足而对原语理解有误,或因英语的认知知识不足而导致表达不畅;(三)交际意义误读,即对导游词在特定交际语境中的意义理解错误;(四)交际环境误判,即对特定游客群体的来源背景和心理需求的误判而导致导游语言的失当。针对故宫导游词的口译难点,笔者选取了巴黎释意学派的口译理论作为本项目的指导性理论。巴黎释意学派理论是上世纪60年代末由塞莱斯科维奇创立,并由勒代雷等人进一步完善、发展的理论,也是历史上首个系统性的口译理论。该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口译活动三角模式”,认为口译应追求的是意义的传达。本项目根据释意学派的“口译活动三角模式”理论,把口译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话语阐释阶段;(二)脱离语言外壳阶段;(三)信息内容重组阶段。其中,“脱离语言外壳”是口译过程的核心之所在,对于本次的汉英导游口译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释意学派理论指导下,根据故宫导游词的内容、语言风格和交际功能特点,选择把释意翻译、交际翻译和篇章翻译作为本项目的口译原则和策略。其中,“释意翻译”强调的是整体意义的对等,而不是局部语言单位的对等。该原则要求译者在充分理解源语言意义的基础上,脱离源语言外壳,用最恰当的目的语形式重新表达源语意义。“交际翻译”强调译作对于其目标受众与原作对于其目标受众的交际效果和功能等值。该策略的选择可赋予译者充分的自由进行语言信息重组,从而使译文更加流畅、更能引起目标受众的共鸣。“篇章翻译”强调对原语信息的通篇理解和诠释。该原则要求译者在全面把握源语信息的基础上,用目标受众耳熟能详的逻辑表达方式重组源语信息,以确保译语的连贯性和可接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