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社会救助工作,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是呵护群体的“最后一道防线”,在保障公民获得基本的物质生活、克服贫困、保障公民人权、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关系的多元化,社会分化日益明显,社会矛盾和冲突日益复杂,社会救助工作在实施过程中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在新形势下,如何拓展社会救助工作,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成为政府部门和理论界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制约农村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农村社会救助的对策和思路。本文首先介绍了南京市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然后选取南京市江宁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在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方面开展的救助工作的现状。其次在介绍江宁区农村社会救助工作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分析其救助工作开展过取得的成就,包括保障标准不断提高、救助对象应保尽保、审核动态化管理成绩显著、资金管理及时足额、救助效果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等。最后对救助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发现现阶段江宁区农村社会救助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配套制度和法制化建设滞后,不同内容的社会救助政策之间不衔接使得实际操作受到约束,运行机制不完善,部门间缺乏协调、管理格局混乱,缺乏专业人员。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社会救助功能的发挥。为了促进农村社会救助工作的开展,必须以“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为指导思想,健全制度、政策、法制建设,改进工作机制以实现工作规范化、信息网络化、人才专业化、供给多元化、监督有效化,推进部门间政策和具体工作的协调,营造社会参与的良好环境,最终提高基层救助工作水平、建立健全新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