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是CO2重要排放源,探测城市中大气CO2浓度对于深入研究人类活动对温室气体的贡献至关重要,观测大气CO2浓度则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城市CO2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确定其受到影响的机制。本文章中研究对象是以绿洲城市的乌鲁木齐市。研究方法基于静态定点监测和动态移动监测采样的两种方法,测定乌鲁木齐与大气污染数据进行相关性研究。研究结果揭示对近地面CO2浓度的影响机制,为进一步丰富城市碳循环研充的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乌鲁木齐市城区CO2浓度平均值为472.65μmol·mol-1。研究区CO2浓度在381.71~778.05μmol·mol-1之间波动。在时间序列变化中,四季的变化最大的是秋天和冬天,四季变化中最小的是春夏季节。监测期间乌鲁木齐大气CO2浓度日变化出现“三峰两谷”的情形,峰值出现的时间基本与乌鲁木齐上下班的高峰期吻合。在7月、8月、9月、10月、11月中,乌鲁木齐日变化表现为白天CO2浓度比晚上低。就日变化幅度而言,7月、8月、9月平均日较差为53、57、88μmol·mol-1,10月、11月平均日较差为104、100μmol·mol-1。此现象主要与碳源汇强度变化有关。(2)在不同功能区定点观测近地面CO2浓度的平均值为454.38μmol·mol-1,日间大气CO2浓度在404~498μmol·mol-1之间变动,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按功能区排序静态监测期间平均CO2浓度大小为:工业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居民区>文化区>保护区。(3)移动观测发现乌鲁木齐市近地面CO2浓度呈现北高南低发展趋势。各区CO2浓度值大小:新市区>米东区>水磨沟区>天山区>沙依巴克区。乌鲁木齐近地面CO2浓度的空间分布状况与建成区分布较相似。在AL、HB、HN三条典型样带中,近地面CO2浓度随着距原点距离的增加整体呈下降趋势,出现明显的“CO2岛现象”,中心向西北偏离,这也与经济各区经济水平发展相关。(4)外环路移动监测时,呈现出东南、中间高西北低的趋势,最高值出现在克拉玛依西街科技学院附近,最低值出现在会展中心附近,由于会展中心的地势较开阔,适合CO2浓度的扩散,不容易造成CO2浓度的聚集。(5)主要探讨不同的因素对CO2浓度的影响,不同下垫面特性、气象要素、道路密度等都对近地面CO2有一定贡献和消减作用。乌鲁木齐近地面CO2浓度与建设用地覆盖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3(P<0.01)。与绿地覆盖率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3(P<0.01)。居住用地越低近地面CO2浓度低,两者之间呈正比关系。绿地是城市区域重要的CO2消除源,绿地覆盖面积越高,近地面CO2浓度越底。风速与近地面CO2浓度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2(P<0.01),近地面CO2与湿度、气压均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0、-0.35(P<0.05)。温度和CO2浓度显著正相关关系。乌鲁木齐在夏季,温度每升高1%,CO2浓度升高2.36μmol·mol-1利用叠加分析可以得出,乌鲁木齐的道路密度为沙区>头屯河区>天山区>水磨沟区>达坂城区>米东区>乌鲁木齐县。城市道路密度每增加1%,CO2浓度增加11μmol·mol-1。监测期间乌鲁木齐主要污染物PM2.5、PM10、SO2、NO2总体呈现“倒U型”。大气CO2浓度与PM10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为0.970,P<0.01),与PM2.5、SO2、NO2呈现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依次为0.907、0.897、0.925、0.897,P<0.05)。O3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为0.949,P<0.05)。O3浓度的变化主要受光化学反应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