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细语”:新纪录运动中的底层影像研究(1991-2010)

被引量 : 46次 | 上传用户:kelly1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0年代,中国纪录片领域发起了一场“新纪录运动”,其中大部分影像开始关注底层群体。原先被遮蔽的底层社会开始在镜头中向我们敞开。论文以新纪录运动中的底层影像为研究对象,在社会历史背景中考察底层影像的生成语境,探究底层影像如何呈现、呈现了一个什么样的底层社会,以及如何在“看”与“被看”的关系中理解、认识底层影像,并在此基础上最终探讨底层影像之于历史书写的意义。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力求细致地追踪中国纪录片中底层影像的嬗变轨迹。对底层影像嬗变轨迹的梳理决不仅限于这一描述行为本身,其最终目的在于为进一步详尽分析讨论1990年代纪录片底层形象的集中呈现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若没有对当代纪录片中关于底层影像的讨论,我们也就无法了解后期中国电视纪录片为何会被称为“专题片”,进而也就难以理解新纪录运动中底层影像出现所带来的视觉力量和思想冲击。第二章主要考察新纪录运动中的底层影像生成语境。除了社会转型这一维度外,本章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视角试图揭示出新纪录运动中的底层影像出现背后存在的复杂语境。第三章主要讨论底层影像是如何呈现底层的问题。这一部分首先从当下的大型纪录片切入并对其一味追求视觉奇观效应提出自己的质疑,进而去考察底层叙事如何建构自己的修辞方式,其中重点讨论了影像呈现底层的两种手法:回归现场和日常生活叙事,并着重分析了底层影像偏重于记录日常生活的缘由。第四章对底层影像的考察由外部转向内部,深入影像文本当中去解读影像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什么样的底层空间。本章粗略地将底层划分为下岗工人、农民工和性工作者三大类别分别加以观照,尝试着结合社会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视角对文本进行解读。同时结合南亚庶民研究学派相关学说来探讨底层影像之于历史书写的意义。第五章将影像文本内外结合起来,以“看”与“被看”的关系为总体性视角来观照底层影像。首先简要论述了“底层能否发声”这一问题;其次侧重于从拍摄者与拍摄对象的观看关系来对底层影像涉及到的伦理问题展开分析;最后由底层影像与西方电影节和各类影展的观看关系切入,论述了简单套用后殖民主义理论以及站在泛道德立场理解底层影像可能存在的风险。结语部分则在以上论述的基础上,再次对新纪录运动中的底层影像的历史与文化意义作一总体观照;同时对本研究不足之处,以及下一步打算开展的研究思路作一简要说明。
其他文献
我国的职业资格制度实行仅十多年,需要广泛借鉴发达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的经验。本文对国外职业资格制度进行了初步介绍,希望能对我国职业资格制度深入发展有所借鉴。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在教学中,不但要求学生积极地投入、获取生物科学知识,而且还要求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而科学的探究方法又必须通过观察、调查、实验获得事实和证
通过此次观展,了解了目前国内环卫车辆领域的整体情况:国内企业的产品占据了市场份额的绝大部分,扫路车和垃圾车这2大类别逐渐成为环卫车辆的主要细分领域,而且,普遍满足国Ⅳ
背景:第一部分:一直以来,文献中关于多汗症(Hyperhidrosis,HH)患病率的问题争论不一。此外,多汗症是否为持续终身的疾病或者地域差异是否影响其患病率也众说纷纭。第二部分:
随着城市记忆工程的不断深入开展,档案馆在城市记忆工程中的主导部门地位亦逐渐凸显。本文分析档案馆在城市记忆工程中所具备的绝对优势,并就这些优势条件的实现,提出若干可
<正>张晓波已经不知道自己是第几次冲动辞职了。他秉承着"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信条,一直坚信着早晚会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还记得第一次辞职的时候,那是他大学毕业
动物园动物福利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有限的空间、持续的游客刺激以及一成不变的饲养管理模式,导致了动物个体的行为及生理变化。这不仅不利于动物的身心健康,也使
本文全面探讨了狼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既包括几千年来狼与人的种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也包括人应以怎样的观点去认识和处理未来社会中人与狼的关系。狼在中华民族的主流传统文化
时代呼唤研究型教师。教师成为研究者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与需要,是教育实践自身发展的要求,是教育研究发展的迫切要求。研究型教师的培养要着重于转变教师的研究观念,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