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商业银行业的风险监督历来是理论与实践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监管标准再次提升,于2010年颁布了《巴塞尔协议Ⅲ》,以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监管相结合的思路,构建了全面监管框架。然而,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我国银行业盈利能力较弱,资本净额长期不足,单一依靠内部留存难以满足资本要求,出现了频繁的再融资行为。随着宏观经济的变化,银行业面对主要风险发生了转移。因此,本论文将从银行资本增长、外源融资方式和融资规模的角度,对银行业监管标准的影响作用进行研究,致力于考察监管与银行融资的联动作用,为监管政策制定和银行融资决策提供学术性参考。本论文选取中国16家上市银行2002-2014年的数据,主要采用实证方法,辅以文献回顾、统计说明、事件研究法等进行研究,具体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介绍了监管变化、宏观经济变化、行业发展历史等,提出了选题背景,梳理了研究思路。第二章首先完成概念界定,其次围绕资本充足率的公式拆解分别进行文献综述。第三章从实践现状和理论推演两方面入手,提出了研究假设。接下来的第四章,以《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为事件,分为2002-2012年和2013-2014年两阶段分别实证检验。第五章总结了结论与展望,提出了政策建议和未来进一步研究方向。实证检验说明,监管标准调整前后的结论有差异。在此之前,低监管压力与资本增长正相关,而较高的监管约束标准呈现负相关;一级资本融资与监管压力负相关;资本留存缓冲越大,融资规模也相应提升,总体上拒绝了研究假设。在此之后,监管压力越大,资本增长越多,缓冲与融资规模则负相关,符合本文的假设。综上我们认为,2012年前监管压力相对于经营压力对银行资本的影响较小;融资环境困难,如渠道少、手续多等也阻碍了资本增长。而2013年当监管压力增加后,特别是重新界定后的一级资本成为焦点,银行面对的融资压力显著提升,融资行为也与科学理论更为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