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屋上提琴手》的审美价值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xiaotian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剧《屋顶上的提琴手》(Fiddler on the Roof)于1964年9月22日在美国纽约的帝国剧院(Imperial Theatre)拉开了帷幕,这部被称为“笑中带泪”的音乐剧从一开演便创造了百老汇历史上的一个奇迹——连续上演了七年又九个月,创下了3242场的佳绩,并获得第19届托尼奖之最佳作曲、最佳音乐、最佳剧本、最佳导演、最佳编舞、最佳制作、最佳服装、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共九项大奖,1972年该剧还获得了第26届托尼奖之“百老汇演出时间最长”特别奖。虽然此剧的首轮演出于1972年7月2日停演,但此剧在全世界的引起的影响从未停止过,据MTI统计,在美国,每年都有500多个不同版本的《屋上提琴手》问世,而且,该音乐剧的复排率始终保持在该公司许可排名榜的前五位。“提琴手”的琴声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回响,“观众入迷地听着用土耳其语、希腊语、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歌唱的‘为了生活’”,“无论在丹麦、瑞典,还是在芬兰、雷克雅末,人们都可以看到拉着牛奶罐,唱着‘传统’的台维”。在当下,仍然有许多不同版本的“提琴手”频繁出现在各大剧院或大学戏剧系的舞台上。据笔者了解,该剧在中国的首演是由北京大学外国戏剧与电影研究所隆重推出的,于2006年6月10日在北京大学百周年讲堂二楼小剧场上演。这些数字和现象无不彰显了音乐剧《屋上提琴手》的大众魅力,这种大众魅力是否具有美学性质?基于对这个问题的求索,笔者开始了本文的写作。本文的主体部分为第三、四、五章,第三章笔者从分析音乐剧《屋上提琴手》带给观众的感性感知(审美愉悦)入手,通过受众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接受状况,分析阐述了着眼于受众的审美价值;第四章笔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阐述文本本体所体现出来的审美价值;第五章笔者则分别从历史、文化、心理三个方面考察分析《屋》剧的审美价值。
其他文献
期刊
高架道路是城市交通网络立体化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它贯穿整个城市,利用纵向空间缓解交通压力。与此同时,在其经过的覆盖下的线性空间又极易成为城市空墟,给城市带来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