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将生态文明建设首次列入宪法,必将对大气环境治理提出新的要求。而燃煤电站现有除尘技术虽然对大颗粒的捕集效率可达99%,但对超细颗粒的捕集效率却不尽人意。环保部2016年首次提出控制颗粒物数量,《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第六阶段)》GB18352.6—2016首次将颗粒物粒子数量(PN)纳入污染物控制项目,限值为6.0*1011个/km,这意味着未来可能在其他工业领域同样实行颗粒物粒子数量控制。而在燃煤电站的烟气中超细颗粒占PM10质量浓度的极小部分,数量浓度却占99%,可见增加对超细颗粒的捕集效率是当前迫在眉睫的任务。本文使用离散元EDEM耦合Fluent软件分析了湍流涡聚并装置中的颗粒之间的碰撞聚并机理以及PM1对PM0.1的吸附作用,选取聚并器中某一局部小区域作为模拟区域,对超细颗粒物在流场中的动态特性进行模拟。模拟结果表明,扰流片的存在会在扰流片后产生一个小涡流场,使入口平稳的流场紊乱,加大了颗粒间碰撞聚并的几率;由颗粒轨迹线可以看出,经过扰流片后,颗粒存在一种趋中效应,极大地增加了颗粒间碰撞;并且由模拟分析得出大颗粒速度低于小颗粒,这种相对速度的存在,也将增大颗粒碰撞几率,完成聚并过程。相同粒径颗粒碰撞后,将产生一定旋转,在旋转过程中,由于颗粒自身动能与颗粒间粘弹性的相互作用,碰撞后的颗粒不断发生挤压和拉伸,直到最终动能消耗殆尽实现聚并。而大颗粒对小颗粒间吸附由于小颗粒的高表面能处于不稳定状态而较易发生。使用EDEM-API二次开发,对颗粒接触进行编译,实现了三种函数功能,一种是颗粒粘结并且实现相互连接的大颗粒和小颗粒合成一个更大的颗粒,另一个记录颗粒上吸附的小颗粒数量,给出吸附效率,最后一种是实现颗粒在流场中的运动。结果表明,在模拟区域入口颗粒总数34904个,经过L型扰流片后出口处颗粒数为18776个;在模拟时间0.00324s内,扰流片附近区域颗粒物发生吸附数量占整个区域内吸附数量的83.3%。这表明由于扰流片的存在极大地增加了颗粒间的聚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