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联交易作为企业集团内部成员之间配置资源的一种行为,具有两方面的特征,在降低交易费用的同时也可能会成为控股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的一种手段,因此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主要是通过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方法说明关联交易产生的外部的原因,并对我国的关联交易从经济和体制两方面做出解释。从经济根源说,关联交易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和优势,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在体制方面,我国的关联交易又有其产生的特殊性,和我国的转型经济阶段国有企业改制上市的特殊体制相关。文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上市公司面临的外部地区治理环境和控股股东的产权特征出发,提出了关联交易形成的两种理论,即基于交易费用的效率假说和基于控股股东产权性质的隧道行为假说。通过对2005—2007年对控股股东和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与外部治理环境和控股股东性质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上述两种假设都得到支持。研究发现,地区治理环境越好,表现为地区市场化水平、法制化水平和金融化水平越高和政府干预水平越低的地区,关联交易越少。在同样的地区制度环境下,控股股东的产权性质对关联交易有重要的影响,国有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相对于非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更可能建立关联交易,这可能是国有企业更容易受到政府政策性负担影响的原因。文章最后根据理论和实证分析的结果,从企业面临的治理环境方面提出政策建议,首先要加强地区经济的发展,建立良好的外部治理环境,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还要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减少政府对市场和企业的干预。最后,文章还有改进关联交易的其他一些方面如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监管和信息披露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