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动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活动,是人类生存的前提,也是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劳动创造了人类,在人类的形成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人类的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创造了一切文明成果。然而,人类对于劳动的重视,以及关于它对人类重要作用的理解却远远不够。马克思在总结了前人关于劳动理解的基础上,突出强调劳动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并以它作为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发动哲学革命,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历史观划清了界限。针对现实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招致灾难的”劳动,马克思创造性地使用“异化劳动”概念,提出“消灭劳动”,把实现“自由劳动”作为劳动解放的根本目的,从而形成了作为马克思主义学说基石的劳动思想。在马克思那里,劳动不再是自然必然性支配的工具性活动,而是人类“自由自觉的活动”;也不是娱乐和消遣,而是一件人之为人的非常严肃的事情。马克思的劳动思想是存在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它既是世界之为人类世界的基础,又为认识世界提供了方法,也为改变世界找到了现实的路径。劳动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回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基础,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为更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社会形态所代替的“铁的规律”;劳动作为政治经济批判的基始,通过劳动二重性,马克思阐明了劳动价值论的真正内涵,论证了作为改造世界方法的基础性意义。因此,马克思的劳动思想为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秘密——剩余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寻找解放的条件和革命的潜能确定了路径,指明了方向。本文通过认真梳理马克思关于劳动概念的相关论述,揭示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阐明马克思的劳动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内容本质;通过回到马克思哲学自身,从“世界何以可能”来看待劳动创造人类的历史性作用;通过对马克思劳动思想的发掘,重新理解并抓住劳动思想的阶级性和革命性特点,阐发马克思劳动思想的革命精神和现实意义;置身于现当代各种哲学思潮的碰撞中,从“人类解放何以可能”来看待劳动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作用,真正把握劳动思想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的内容除绪论外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考察马克思劳动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来源。有两部分内容:其一,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背景及马克思的自我成长之路。马克思的劳动思想产生于风起云涌的欧洲革命时代,马克思深受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当面对现实运用思辨哲学无法解放实际问题时,他走出黑格尔哲学基地,开始到市民社会中去寻找人类解放的潜能和力量。其二,从哲学发展史的角度,梳理国民经济学家和西方传统哲学家对马克思劳动思想的影响。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作为古典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其关于劳动的思考深深启发了马克思;作为第一个真正把劳动作为哲学范畴来考察的哲学家,黑格尔深邃的劳动思想对马克思的影响是巨大的。第二部分考察和分析马克思劳动思想的肇始——异化劳动。通过对异化劳动的产生、本质与扬弃的历史性过程的阐释,探究马克思发动哲学革命的根本所在。马克思从国民经济事实出发,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达到极端的现实,通过对这个现实的剖析,找到了异化劳动的根源——私有财产。而异化的过程正在酝酿扬弃异化的力量,共产主义就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剖析,超越了古典经济学对劳动的理解;在寻找扬弃异化劳动的现实路径和现实力量的过程中,又超越了黑格尔的劳动思想,从而发动了哲学革命,使其劳动思想站在存在论原则上达到了崭新的历史高度。第三部分阐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劳动思想的关系。唯物史观使马克思得以清算了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同唯心主义和一切旧的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科学地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唯物史观的创立,确立了劳动作为唯物史观的出发点;确定了劳动作为人之生存的基础地位;确认了劳动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因此,唯物史观的创立,为马克思的劳动思想提供了现实根基,为劳动思想走向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第四部分探讨马克思劳动思想成熟的标志——劳动价值论。在马克思之前,劳动价值论已经基本形成并经过了长期的考察和批判,但都没有达到科学的标准。马克思运用劳动概念,结合唯物史观,对以前的劳动价值论进行了具有存在论深度的批判,确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从而论证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必然历史趋势。劳动价值论的创立,为马克思的另一个伟大发现——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为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提供了铁的“证据”。第五部分用对比的阐释方法彰显了马克思劳动思想在质疑和诘难中的价值。马克思的劳动思想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受到质疑和批评。有人认为,马克思把劳动推向最高点,从根基上远离了政治的原初意义,并且违背了自由的政治原则;马克思的劳动解放理论实际上是一种理论幻象,而在幻象中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恰恰是对现实社会的意识形态的证明。为了回应对马克思劳动思想的质疑和诘难,笔者重点选取了阿伦特、鲍德里亚两位思想家,考察他们提出的“行动理论”和“象征交换理论”,从而揭示了他们对于马克思劳动思想的误读;另外,选取内格里作为坚持和继承马克思劳动思想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传统的代表,但对他的局限性作了反思。最后,从马克思劳动思想的当代视域出发,揭示了马克思劳动思想的价值指向,指出劳动解放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前提和现实路径,从而彰显了马克思劳动思想的当代意义。通过对马克思劳动思想的逻辑生成分析,本文旨在阐述马克思的劳动思想是一个完全的整体,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和批判性,鲜明的阶级性和革命性特点。本文主要创新之处:一是阐述马克思通过他的劳动思想发动了哲学革命。马克思的劳动思想改变了传统哲学的本体论研究,用劳动解释了“世界何以可能”的存在,并进一步用劳动解放诠释了“改变世界何以可能”;二是马克思的劳动思想蕴含着劳动辩证法。有学者认为,马克思把劳动即“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确认为人的类本质,从而提出扬弃异化劳动,这是一种以人本主义价值悬设为前提,事实上,只是对费尔巴哈对宗教批判的“临摹”。本文认为,马克思提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是就劳动在人和动物身上的区别表现而言的,它不是一种价值悬设,而是事实的体现。扬弃现实的异化劳动,不仅仅是简单恢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而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自由劳动”,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