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1型鸭甲肝病毒(DHAV-1)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3周龄以内的雏鸭,特别是1周龄以内的雏鸭最易感,病死率达90%以上。虽然近两年DHAV-1的全基因序列公布于世使得DVH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国内众多研究者的注意力集中在病原学的研究,而对于DVH的发病机制的研究仍局限在上世纪的组织学和血清学水平。自然感染DHA-V与日龄有关,1-2周龄是发病的高峰期。我们前期研究已经证实4日龄的雏鸭人工感染DHAV-1后1-2天急性死亡,而35日龄的大鸭仅见一过性的精神沉郁。35日龄鸭为什么不发病,除了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以外,是不是与鸭肝脏发育相关,国内外对不同品种的8周龄以上鸭的肥肝发生机制研究的较多,而对于35日龄以下肉鸭肝脏脂代谢还未见报道。本课题第一部分拟对3—35日龄鸭的脂肪代谢规律进行动态的研究。其次雏鸭感染DHAV-1后快速死亡与急性肝损伤及其导致的低血糖昏迷或肝性脑病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第二部分以临床分离的DHAV-1JX株感染动物模型,研究病毒感染后,肝脏脂质过氧化、脂代谢相关调控基因和炎症因子的改变,从而阐明鸭肝炎病毒致雏鸭肝损伤的机制。1.3—35日龄樱桃谷肉鸭肝脏脂代谢的特点为了弄清鸭肝炎病毒和鸭日龄的易感性差异,本研究拟在自由采食的饲养条件下,从鸭血清学和肝组织学的变化着手,动态观察35日龄内肉鸭肝脏脂肪的代谢规律。结果表明3-35肉鸭肝组织内粗脂肪的含量均大于10%,其中以3日龄肉鸭肝脏内粗脂肪含量最高,可达38.65%;肝组织冰冻切片油红O染色发现4日龄雏鸭肝脏内中性脂肪含量最高。3-35日龄肉鸭血浆脂代谢指标显示3-7日龄总胆红素(TBIL)、总胆固醇(TC)、高密度胆固醇脂(HDLC)、低密度胆固醇脂LDLC均下降,而甘油三酯(TG)升高,TBIL、TC、HDLC、LDLC、TG的变化明显的时间集中在7、14日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肝组织内的微粒体脂肪酸转运蛋白(MTP)、过氧化物酶增值激活受体(PPAR)和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表达进行观察:14日龄时雏鸭血浆TG升至最高,可能与组织内MTP的表达量7—14日龄下降密切相关,21日龄时肝组织中粗脂肪含量最低与该时间点的MTP的表达量上升至最高有关,暗示MTP参与肝细胞内TG的转运;PPAR在3—28日龄表达量逐渐上升,与肝组织内粗脂肪含量下降呈负相关;FABP的表达可能与肉鸭后期肝脏内TG的合成密切相关。结论:樱桃谷肉鸭1—3周龄是肝内脂质向机体其他部位输送的关键时期。2.鸭肝炎病毒对4日龄樱桃谷肉鸭的肝损伤机制研究禽类的肝脏是禽体内含巨噬细胞(枯否氏细胞)最多的器官,机体受到应激时,这些细胞的活化在鸭肝炎病毒感染时的作用还不清楚。鉴于雏鸭肝脏的特点,本研究从鸭肝炎病毒感染雏鸭后肝脂代谢、自由基及细胞因子等变化来阐明肝损伤的可能机制。DHAV-1JX感染雏鸭后5d,肝脏内总抗氧化能力下降,丙二醛(MDA)在感染后2-3d升高,一氧化氮(NO)及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2-3d升高,引起肝脏出血和大量肝细胞变性坏死及胆管上皮的增生。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因子的转录水平:干扰素a (INFa)转录1d升高后下降,而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a (TNF-a)转录水平均下降,血清IL—1p感染后1d升高明显,血清IL-6变化不明显。肝细胞受损引起血液中转氨酶迅速升高,肝内MTP表达量1d急剧下降,脂代谢异常,血浆TG升高,TC降低,DLDC升高,肝脂质转运异常引发脂肪变性。DHAV-1JX致4日龄雏鸭急性肝损伤至肝功能急剧下降,血液内间接胆红素升高,血氨清除不足,血糖浓度下降,进而出现肝昏迷而快速死亡。结论:DHAV-1JX刺激雏鸭肝脏细胞因子的产生较弱,DHAV-1JX可刺激雏鸭肝脏产生大量的NO及脂类自由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