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慢性病失能老人病耻感现状,分析慢性病失能老人病耻感影响因素之间的路径关系,为护理人员研制心理护理干预方案提供参考,以期提高这类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方法:本研究采用质性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1)质性访谈法:在查阅文献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归纳出访谈提纲,依据质性研究信度标准,选择太原市4所养老机构具有代表性的10名慢性病失能老人进行访谈,采用现象学分析法分析资料,提炼主题。(2)问卷调查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9年5—9月选取235名慢性病失能老人为研究对象,运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老年失能评估量表(Elderly Disability Assessment Scale,EADS)、慢性病病耻感量表(Stigma Scale for Chronic Illness,SSCI)、简易应对量表(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社会支持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herth希望量表(Herth Hope Index,HHI)和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elf-Perceived Burden Scale,SPBS)调查慢性病失能老人,了解慢性病失能老人病耻感的影响因素。采用EXCEl 2010表格录入资料,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AMOS21.0软件构建慢性病失能老人病耻感影响因素的预测模型。结果:1.质性研究:经过对10名慢性病失能老人深入访谈,分析归纳出慢性病失能老人病耻感的心理体验为6个主题:(1)悔恨与愧疚;(2)羞耻与排斥;(3)恐惧与绝望;(4)家庭破裂;(5)自杀;(6)回避就医。2.问卷调查: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35份,有效回收率为94%。慢性病失能老人病耻感得分为70.58±17.87,内在病耻感得分为39.84±9.20,外在病耻感得分为30.72±8.72;一般资料中的文化程度、婚姻状态、月收入、患病数量、失能程度、失能时间、住院次数、入住机构时间、居住类型和亲友看望频率对慢性病失能老人病耻感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丧偶、月收入、患病数量≥3种、失能程度、失能时间、住院次数2~3次、入住机构时间≥13个月、双人间居住类型和一月一次的亲友看望频率显著影响慢性病失能老人的病耻感。3.相关分析结果:慢性病失能老人病耻感与自我感受负担、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希望水平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自我感受负担与病耻感呈显著正相关(r=0.881,P<0.01);社会支持与病耻感呈显著负相关(r=0.470,P<0.01);应对方式中的积极应对与病耻感呈显著负相关(r=0.633,P<0.01),消极应对与病耻感呈显著正相关(r=0.300,P<0.01);希望水平与病耻感呈显著负相关(r=0.697,P<0.01)。4.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自我感受负担对病耻感具有直接正向影响作用,直接效应为0.669,并通过希望水平和积极应对两条路径对病耻感产生间接影响作用,间接效应为0.069;社会支持对病耻感具有直接负向影响作用,直接效应为0.238,并通过自我感受负担、希望水平、积极应对对病耻感产生间接影响作用,间接效应为0.445;积极应对病耻感具有直接负向影响作用,直接效应为0.138;希望水平对病耻感不具有直接影响作用,通过积极应对对病耻感具有间接负向影响作用,间接效应为0.035,因此,社会支持、积极应对和希望水平是慢性病失能老人病耻感的保护性影响因素。结论:1.质性研究结果提示健康状况差、经济压力大、耻辱经历高、希望水平低加重了慢性病失能老人羞耻与排斥、悔恨与愧疚等病耻感心理体验,为失能老人病耻感的影响因素调查提供参考依据。建议对失能老人进行有效的康复功能锻炼,并对照护者进行培训教育,以减少失能老人的耻辱经历和提高其希望水平。2.慢性病失能老人病耻感水平较高,且影响因素较为复杂。自我感受负担对病耻感具有直接正向影响作用,即自我感受负担越重其病耻感程度越重,并通过希望水平和积极应对两条路径对病耻感产生间接影响作用;社会支持和积极应对对病耻感具有直接负向影响作用,并且社会支持通过自我感受负担、希望水平、积极应对对病耻感产生间接影响作用;希望水平通过积极应对对病耻感具有间接负向影响作用。可以得出社会支持、积极应对、希望水平为慢性病失能老人病耻感的保护性影响因子,提示医护人员可从社会支持、积极应对和希望水平等方面,制定慢性病失能老人病耻感的有效干预方案,为改善其心理健康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