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由来已久,现已成为其普遍面临的约束瓶颈,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国内外对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多集中于商业银行模式框架下,但基于我国现阶段的特殊国情,商业银行一般不愿意介入风险性较大的中小企业项目,因此以缓解、消除发展瓶颈为宗旨的开发性金融对于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截至2012年年底,吉林省中小型企业的数量占比超过97%;年度主营业务收入近2万亿元,连续第二年占比超过全省GDP(国内生产总值)的50%,上缴税金401亿元,占比超过全省的40%,解决就业452.1万人次,占全省总就业人数的70%以上。可见,中小企业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吉林省的经济发展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银发〔2010〕193号),提出了加强我国中小企业信贷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的总思路,并对完善中小企业多层次的金融组织体系、改进金融服务、拓宽中小企业经营特点的资金需求、满足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发展中小企业增信体系,多举措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同时,国家还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配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尽管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助于贷款量的迅速增长,但许多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仍然面临资金的制约,融资艰难,数据显示,我省超过90%的中小企业仍然资金流紧张,迫切需要融资支持,而贷款资金需求量达到500万元以上的中小企业超过了52%。本文结合对开发性金融原理的分析,通过对开行吉林省分行支持域内中小企业发展的实践进行梳理和总结,探索理论根源,分析解决思路、总结成功模式,并运用经济学方法对相关融资模式创新的经济学效用进行定量分析,这对解决吉林省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帮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