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饮食不节或不洁,学习、工作、生活压力繁重及缺乏运动等多种因素促使胃肠积热证的患者在临床上愈加常见,并在此基础之上引起胃肠功能失调、机体内环境紊乱,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胃肠积热是无形热邪或有形热结壅于胃肠,而致胃肠气分热盛的证候。在阳明病、胃火、胃热、胃气不和、积热、胃家实、胃肠热等的范畴内涵有胃肠积热理论。首次检索到“胃肠积热”见于近代医家何廉臣校注《通俗伤寒论·伤寒坏证》里曰:“其症灼热自汗,渴不恶寒,面赤唇红,手足瘛疭,口噤鼻扇,此因于胃肠积热致痉。”简单叙述胃肠积热是其中一个导致痉病的原因,现代文献及教材也有提及胃肠积热证型,但并无统一描述。古籍中虽无明确提出“胃肠积热”一词,但蕴含了丰富的相关内容。本论文的理论研究正文可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胃肠积热的学术渊源,中篇为胃肠积热的基础理论,下篇为胃肠积热相关病案数据分析。目的:本文从古籍文献中探索胃肠积热学术的源流、基础理论及证治体系,从中挖掘出胃肠积热在中医理论里的传承发展。方法:1.上篇:胃肠积热的学术渊源以历史发展为主轴线,运用中国古文献学及断代历史的方法,分秦汉、魏晋、隋唐、宋、金元、明、清时期,探讨胃肠积热理论发展的源流。搜罗古今医家文献典籍进行阅读、搜集、整理、研究,以历史观点与动态分析从先秦至近代中医医家对阳明病阐述的相关内容,丰富和匡正本论文之观点及内容和梳理相关观点。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各代医家对阳明病的认识和研究有侧重,产生了各具时代及流派的学术思想,因此本课题将基于历史观点与动态分析对胃肠积热源流进行研究。2.中篇:胃肠积热的基础理论以理论思想为主导,结合理论研究方法及中医文献学等研究方法对胃肠积热之理论进行研究。用理论研究的方法将先秦至近现代医家对于阳明病的观点及所涉条文作出相关阐述。并且通过训诂学方法对每条条文中有争议之文字解释,务求以客观之训诂学考证,而不以己意妄以揣度。将胃肠积热的内涵,贯穿始终,以到达“综合”与“分析”之维度,阐述阳明胃肠的生理及胃肠积热的概念、病因、病机、病理、转归、相关脏腑及相关的诊治内容。3.下篇:胃肠积热相关病案数据分析以中医古籍医案数据挖掘为主导,结合统计学等研究方法建立数据库对胃肠积热的诊治进行挖掘探讨,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数据挖掘技术方法,对《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二续名医类案》中阳明热病,以搜索关键词:“阳明热”、“阳明腑实”、“阳明旺”、“阳明温病”、“阳明火”、“胃肠热”、“胃肠热”、“胃热”、“大肠热”、“小肠热”、“胃家实”的相关病案进行分析,并以图表形式总结胃肠积热的症状、用方规律、常用药及兼症的证治。结果:1.上篇:胃肠积热的基础理论胃肠积热理论源于先秦两汉时期,此时阳明胃肠的生理特性及辨证属性的确立。到宋金元时期有各家之说加以补充,从脏腑、内伤、火热、郁积等多方面对胃肠积热进行辨证分析。明清时期外感热病取得了的突破性成就,其中伤寒学派及温病学派皆为胃肠积热理论提供了具有高度、深度及全面性的内涵。虽然胃肠积热在现代社会更多是由于生活习惯及饮食所导致的内伤疾病,但先人前辈的相关理论是使胃肠积热理论形成并成熟有着不可缺及替代的角色。2.中篇:胃肠积热的基础理论胃肠积热指的是无形热邪或有形热结壅于胃肠,而致胃肠气分热盛的证态,以病位而言,胃肠病包括胃、大肠、小肠;以病邪而言,包括食积、燥、湿、瘀、火热等;以病理机制而言,则包括气机失调、胃肠积滞、胃肠郁热、热伤阴津,四大特点。阳明和胃肠均属于阳土,其生理特点包括:为气机升降的枢纽,为水谷及营卫之源,为多气多血之经,并且依开阖枢而言,阳明为“两阳合明”属于“阖”,据其生理特点,可分析其病理变化。胃肠积热虽然属于阳明病的范畴,然与郁病、热病、积聚与伏邪均有联系,因此本论文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深入了解其病因、病机的多维界面特性。从临床病例得知,胃肠积热的病机多不单纯,往往兼夹气虚、阴虚、湿邪等,这一认识扩大了病因学及发病学的内容,有助于临床疾病的诊治。胃肠积热属于实证,因此治疗上可根据病因、病程及兼夹证,采用消、清、下的治法。对于古今用于治疗胃肠积热证的方剂,本论文以温病学卫气营血辨证为框架进行归纳,使胃肠积热理论能紧密联系临床。此外,本论文亦结合对伏气温病的理论,探讨胃肠积热发病的机理与规律,为诊治相关胃肠积热疾病提供另一视角。因为胃肠受损后,逐渐发展成胃肠积热的过程中,若病情尚浅,则不易为人所觉察;而后邪正纷争、邪强正弱则病证明显。此一过程涵盖了时间和空间的组成特征,具有伏邪隐匿、自我积聚、潜证导向、爆发性的特性,这些特点与伏邪相似,故治疗上二者可相互借鉴。3.下篇:胃肠积热相关病案数据分析通过对三部《名医类案》收集了大量的古今病案,无论是从时代的跨度、众派及各家,或中医临床各科,都有记录的病案,内容丰富,为回顾性探索胃肠积热的相关临床表现、证候、用药等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探索。此古籍文献数据挖掘的研究从159个古代医案里得到34个相关中医疾病、31个相关证候、184个症状。所得症状可用相关系统及亚健康状态归为两大类:①相关系统的症状:消化系统症状、精神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肝胆系统症状、心血管系统症状、代谢系统症状、妇科系统症状;②亚健康状态的症状。通过互相信息法提取出关联系数0.0130以上的113个症状组对的基础上通过复杂系统熵聚类26组核心症状组合,最后通过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算法,经过进一步聚类可以得到13个新症状核心组合。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关联规则对治疗胃肠积热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得出68个药对,其中关联规则置信度高的配对多以清热、调气及养阴为组合。运用互信息法提取出的药对及关联系数,得出34对药对,再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法演变为38个治疗胃肠积热及其兼夹证的核心组合药物,进一步以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演化出9个新处方,并且新处方中可供胃肠积热本证及兼证的治疗作为参考。由于环境条件的影响,理论与实践还是有一定的差距,需结合实践中注意经验的积累。结论:综上所述,本研究创新性通过对历代古籍的挖掘探讨胃肠积热理论相关的学术渊源,阐明了其对古代学术及文化的传承。系统的梳理并厘清胃肠积热的基础理论,提出胃肠积热的含义可从其生理至病理特质阐述,阳明胃肠的生理状态是多气多血,若胃肠被伤,腐熟、传导功能出现问题,将导致积滞及气机失调出现积热,因此胃肠积热从一个隐藏于胃肠的病理性内环境演化到引发各系统疾病发生。胃肠积热既是病因又是病机,是据时间与空间造成的体内环境动态性的改变,轻者属于亚健康状态,重者则能导致多系统疾病产生。胃肠病位包含胃、大肠、小肠,所积之邪可包含食、燥、湿、瘀、火等邪。胃肠积热病因多为饮食不节,导致气机失调、胃肠积滞、胃肠郁热、热伤阴津的病机。胃肠积热的来路与传变以卫气营血、三焦及膜原半表半里三大温病辨证体系探讨。其外延在临床上病机多不为单纯性,发现胃肠积热的常见兼夹证有气虚、阴虚及夹湿证,并且与五脏皆有联系,可形成心胃同病、肝胃郁热、脾胃湿热、肺胃积热及阳明有余少阴不足的兼证。胃肠积热的主要采用消、清、下治法,可根据胃肠无形之热及胃肠有形积热两大类进行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