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角膜碱烧伤是临床上常见的致盲性眼外伤。目前对于该病主要的有药物和手术两种治疗方法。这些治疗方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是在减轻碱烧伤后角膜混浊度,减轻角膜炎症反应和减少角膜新生血管方面的效果仍有待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因其较强的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加之潜在的抗炎和抗新生血管作用,成为了组织损伤疾病细胞治疗方法的理想种子细胞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对于角膜碱烧伤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是否也具有治疗作用,目前国内外对于其在小鼠角膜碱烧伤方面的研究较少。本实验建立并验证了一种稳定可重复的小鼠角膜碱烧伤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应用结膜下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点眼两种治疗方法对于角膜碱烧伤的治疗效果。方法:1.利用浸润于Na OH溶液的单层滤纸片贴附于小鼠角膜中央进行角膜碱烧伤,通过造模后裂隙灯检查眼表情况和HE染色检查,比较不同浓度Na OH溶液和不同滤纸片贴附时间下角膜碱烧伤的作用效果,从而选择一种相对稳定性强,一致性好的小鼠角膜碱烧伤动物模型制作方法。2.获得稳定可重复的小鼠角膜碱烧伤模型后,将实验小鼠分为三组:分别是碱烧伤后给予球结膜下注射0.1ml含1×106个BMSCs的悬浮液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碱烧伤后每天给予6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点眼组;以及碱烧伤后每天给予6次PBS液点眼组。结膜下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为碱烧伤造模后进行注射,点眼组为每天6次点眼,直至处死小鼠。3.造模后裂隙灯观察眼表情况变化:造模后早期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利用荧光素染色法观察角膜上皮愈合情况;造模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观察角膜新生血管情况;造模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进行中央角膜混浊度评分,共观察4周。4.造模后第3天、7天、14天和28天,通过HE染色法观察角膜组织变化情况、炎症反应和新生血管生成情况,并对中央角膜的基质细胞进行计数。5.造模后第28天,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角膜组织中Ki-67、α-SMA、MMP-9的表达。研究结果:1.利用浸润于1mol/L Na OH溶液的单层滤纸片贴附于小鼠中央角膜10s,可建立深浅适度、可重复性强的小鼠角膜碱烧伤动物模型。2.角膜碱烧伤后球结膜下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角膜碱烧伤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点眼,都具有促进角膜上皮修复的作用。造模后1天、3天、5天、7天,应用PBS点眼的对照组角膜上皮缺损面积大于另外两个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角膜碱烧伤后球结膜下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角膜碱烧伤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点眼,两种治疗方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减少角膜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造模后3天、7天、14天、21天、28天,应用PBS点眼的对照组新生血管面积大于另外两个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角膜碱烧伤后球结膜下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角膜碱烧伤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点眼,两种治疗方法都具有改善角膜混浊程度的作用。造模后3天、7天、14天、21天、28天,应用PBS点眼的对照组角膜混浊度评分大于另外两个治疗组。5.通过HE染色观察显示,与两个治疗组相比,PBS液点眼组角膜上皮愈合较慢,新生角膜上皮层数较少,基质细胞排列较紊乱,炎性细胞浸润和新生血管生成相对较多。而碱烧伤后28天两个治疗组角膜基质层胶原排列较规则,无炎性细胞浸润,新生血管较少。角膜基质细胞计数显示球结膜下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点眼组细胞数量低于PBS液点眼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显示,PBS点眼组角膜基质层的α-SMA和MMP-9表达阳性度较高,而该组在角膜上皮层基底细胞的Ki-67阳性度低于另外两组。结论:结膜下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点眼两种方法都对碱烧伤后的小鼠角膜具有修复作用。局部应用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其培养上清液能够改善碱烧伤后角膜透明度,促进角膜上皮愈合并能够相对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