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原马厂油田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南部唐庄—马厂构造亚带的南端,整体上为北东向走向的断背斜。经过近30年的开发,研究区已进入高含水乃至特高含水开采阶段,注水开发的剩余油分布极为复杂,不同形式规模的剩余油大量分布于注水开发油藏的“死角”中。为提高油田的石油采收率,保持持续高效、稳产开发,需要对注水开发中后期,油藏剩余油分布及其综合控制因素进行精细研究及重新评价。本论文针对马厂油田开发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以沉积岩石学、测井地质学、油藏地质学及开发地质学等为理论基础,以扇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模式为指导,层次分析与动态拟合相结合,充分解剖马厂油田扇三角洲储层建筑构型,结合马厂油田剩余油形成机理,评价不同层次的储层构型要素对马厂油田剩余油的控制模式,阐明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采用区域可追踪对比的泥(页)岩标志层及区内辅助标志层对马厂油田地层进行了详细的划分与对比,在此基础上,选取工区内普遍发育的砂体,建立了以单砂体为单元的地层对比骨架剖面。在精细等时地层格架内,通过露头、岩心、化验分析的沉积相标志,结合区域沉积特征,认为马厂地区的沉积体系为湖泊——三角洲体系,区内主要开发区块马11块、马19块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的主要沉积微相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分流间湾、远砂坝及席状砂等5种。根据测井相图版,结合各单砂体发育分布特征,编制出各小层砂体的平面沉积微相分区图,研究表明,沙三下11‘7·8·9、沙三下26·7·8·19·10、沙三下34·8小层为水下分流河道沉积;沙三下12·6·10、沙三下21·2·5、沙三下31·2·3·5小层为分流间湾和远砂坝沉积;沙三下13·4-5·11·12、沙三下23·4·11、沙三下36·7·9小层为泥坪沉积。在单砂体为单元的小层沉积相研究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学者在各类储层构型分析的成果,提出层次分析与动态拟合相结合的思路,将马厂扇三角洲储层构型划分为单一砂体层次、复合砂体层次、单一水道层次、复合水道层次等4个层次,层次逐一下分,总结扇三角洲内部隔夹层发育产状及分布特征。在构型研究和动态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不同规模构型要素对马厂油田各区块剩余油的控制模式,分析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剩余油的分布主要受沉积微相、构型、构造的影响,特高含水井组的剩余油潜力有四种:一是沉积微相影响导致的平面剩余油;二是受储层层间干扰导致的吸水层差异形成的层间剩余油;三是受层内构型界面影响厚水淹层层内剩余油;四是由构造因素影响导致的构造剩余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