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农村开始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同时进行农村管理体制改革。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他们不再以务农为主,转而进入城市务工。自此之后,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现象日益显著,流动人口逐渐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具有独特的社会形态和属性。流动人口群体,尤其是其主体——流动农民工——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流动人口群体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是流动人口群体自身却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仅凭借个人的力量难以抵御生存压力带来的风险,需要外界给予支持和帮助。社会支持包括客观方面的支持也包括主观方面的支持,即社会支持既包括物质性的和实质性的帮助也包括情感交流和精神安慰。社会支持有助于个体汲取力量,克服困难,摆脱困境,也有助于人适应变化和融入新环境。因此本文研究流动人口的社会支持状况,有助于了解流动人口现存的生存和心理困境,分析其摆脱困境的可能和途径,使其更好的融入城市。同时,促进流动人口发展,还有利于减少社会问题,确保社会和谐长治久安。因此,对流动人口群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在研究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支持状况时,按照支持主体来源的不同,将社会支持分为以政府和社区为主体提供的正式支持和以血液关系、地缘关系以及业缘关系为主体提供的非正式支持两部分,从工具性支持、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社会交往支持四个角度分别予以分析。根据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和研究发现,城市流动人口实际获得非正式支持的状况明显好于其获得的正式支持的状况。流动人口的非正式支持主体在工具性支持、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社会交往支持四个方面都极力完善,对流动人口予以支持,帮助其克服现实困难,摆脱困境,尽快融入城市。尤其是血缘支持和地缘支持对流动人口的作用和影响最为明显。业缘支持是血缘支持和地缘支持的有力补充,但是受到流动人口就业状况和工作性质的特殊性的影响,由于流动人口的业缘关系不稳定,因此流动人口获得的业缘支持具有局限性。流动人口的正式支持状况存在明显缺位,是由于政府部门的执行和监管力度严重不足,加上基层社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稀疏所致。正式支持具有非正式支持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正式支持的缺位对流动人口的影响巨大,因此,流动人口的正式支持主体应该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建立、健全正式支持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使正式支持成为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