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消费社会的主要文化形态,消费文化是伴随着西方现代消费社会出现而兴起的。它生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后传至欧洲,经由全球化浪潮的助推,其迅速蔓延席卷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尤其是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加快,市场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并引发社会转型的加深、加剧。社会逐渐由以生产为中心转变为以消费为中心,消费文化占据文化形态的主导位置,渗透并影响着当今社会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文化艺术。本文以消费文化为视域,以艺术接受为研究对象,在认真分析、批判、借鉴现有的艺术接受理论和相关各领域的文化研究成果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运用文化研究的方法,对当前的艺术接受活动展开全面而深入的探索,以期对置身于消费文化中的艺术接受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并揭示出其发生的变化。论文先对消费文化、艺术接受、消费文化视域中的艺术接受进行总体论述。消费文化构成了消费社会的本质,它是消费与文化的融合,具体表现为消费的文化化和文化的消费化。符号消费、日常生活审美化、大众普及与个性并存是其现实发展的基本特征,丰富的物质基础、全新的消费观念、大众传媒的助推、新的社会消费主体的出现以及被消费行为充斥的多元化消费空间等成为其历史生成的主要条件。以艺术家为中心的意义求索、以作品为中心的意义追问、以接受者为中心的自由阅读和关注外部因素对意义的影响构成了对艺术接受的多视角阐释。消费文化对艺术接受的全方位介入,使得当下的艺术接受呈现出消费性、开放性、生活化和感性化的特征。艺术接受活动是由艺术接受主体、艺术接受对象、艺术接受方式以及艺术接受效应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基于前面的总述,论文接下来以消费文化为视角,围绕这四个方面进行分别论述。消费文化视域中的艺术接受主体表现为接受群体的扩大、接受者主体性的凸显、接受者的审美趣味和接受者的接受标准发生变化。在消费因素的强势介入下,艺术接受者扩大为主要由精英、大众和艺术中介者所组成的新群体;接受者变身为参与性原创人以及作为接受者的大众成为上帝等都充分彰显了接受者的主体性;接受者审美趣味的功利性特征尤为突出,并且呈现出多元化、时尚化、感性化和大众化等多样的发展趋向;接受者也以消遣娱乐、当下及时和时尚张扬为其艺术接受标准,以迎合今天的消费现实。就艺术接受对象而言,因消费文化视域中艺术观念发生了艺术商品化和回归生活的多元开放等巨大变化,作为对象的艺术品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艺术品关注大众的日常生活及其人性状况,并将现成的日常之物置入作品,形成其内容的世俗化倾向;艺术品的样态和表现手法也具有异彩纷呈和灵活多变的基本特征。消费文化视域中的艺术接受方式总体上从传统的凝神静观的艺术接受方式转变为今天的日常生活化的艺术接受方式。这一本质之变具体表征为从距离接受到零距离接受的主体态度之变,从深度接受转为浅层次接受的接受过程之变,以及传统的内省体验到感性直观体验的体验方式之变。消费文化对艺术接受活动的渗透融入,使得艺术接受的娱乐效应被突显出来;尽管艺术的认知效应仍在,但已并非是关于自然、社会的现实认知,而是转变为对主体身份的认同和对拟真世界的认知;传统艺术接受中所主要倡导的教化效应,则在消费文化中日渐弱化。论文对消费文化视域中的艺术接受问题既做了宏观的总体论述,也有微观的深入阐释。在这一论题的阐发求解过程中,笔者不仅提出了个人的独到发现与新见,而且对相关概念、理论、话语的内涵及其相互关联作了分析,澄清了一些模糊认识,使有关学理更加清晰准确,从而深化了该论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