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生存的受众心理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rin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报刊林立的中国报业市场中,《南方周末》独树一帜,在业界享有崇高的地位。《南方周末》在业界产生的巨大影响力也引发了理论界对这份报纸的广泛解读和研究,这些研究包括《南方周末》的发展历史、办报策略和报刊内容等,人们试图以此去探讨这份报纸取得成功的原因,但却很少有人从受众接受的角度去进行相关分析和研究。事实上,从创刊至今《南方周末》能够获得良好的市场生存,受益于其独特的办报方针、改革策略以及独特的报道内容,但是准确的读者定位、高超的受众心理策略也是其获得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从1984年创刊至今,《南方周末》经历过三次比较大的改革。第一次改革促使该报从一张娱乐小报转为以舆论监督为己任的严肃报刊,这次改革也使得该报读者由普通娱乐大众转为了“中间大两头小”——以初中文化水平读者为中心,连通知识分子与草根民众的读者结构。第二次改革促使该报从棱角分明的批判揭露者转变为理性的建设者,从而开启了一种新的报道模式,这种报道模式以提供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前瞻性的阅读为特色,将公众的视角引导至更加广阔的空间,引导读者和《南方周末》一起变得理性和从容的面对社会中存在的不那么光彩的一面。这种转变无可避免的致使原有的一部分读者流失,但这种新的报道方针无疑也更加具有力量的凝聚了一批忠诚的读者,这群读者的典型特征是:他们是一群知识型读者。分析《南方周末》各历史阶段的读者群,本文认为,从创刊起该报就带着浓烈的知识分子情绪,这种情绪是促使该报不断对读者市场做出细分的主因。此外,从该报真实的读者市场来看,这种情绪显然和核心读者达到了高度的契合和共鸣。随着该报不断的改革与发展,《南方周末》的读者群已演变为以知识型为核心的读者群体,这个群体以知识分子为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一群具有中国式情绪和历史情节的知识分子,他们身上兼有着“公共知识分子”的特征,他们心中带着和中国古代士大夫相同的政治情节,他们将“治国平天下”视为己任所表现出的强烈的责任心理是这个群体所具有的共性。除此之外,随着媒介接近性的提高,“媒介知识分子”的特征开始在这个群体中出现。这群具有较高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地位的群体深知话语权对自我发展的重要性,他们将语言体系视为一张具有权力特征的网。综上所述,《南方周末》的读者群其实就是一群继承了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生存、发展焦虑情绪的群体,他们有着强烈的“欲言”心理和“治国平天下”的责任心理。从权力与竞争的角度而言,他们熟知媒介所能带来的权力,由此他们身上表现出“媒介知识分子”的特征,他们以媒介为平台,意在利用强势的话语体系来巩固自我生存,并影响社会变革和发展。《南方周末》正是因为满足了受众多方面的心理需求,从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他文献
<正>一、世界限制与废除死刑的历史进程及现状(一)近现代的限制与废除死刑近现代废除死刑的运动起源于欧洲18世纪末启蒙运动所孕育的人道主义观念。贝卡利亚在1764年发表的《
构建检察机关案例指导制度,是确保检察机关执法公正、提升法律监督能力的司法改革举措。中国特色的检察机关案例指导制度是司法人员对个案适用法律的具体诠释,是为同类案件的
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的约束性指标,节能目标在保证国家和区域总体的能源安全和能源供需平衡,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的有序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推动温
2005年11月18日凌晨至20日,哈密出现罕见暴雪天气过程,此次降雪强度大,范围集中,南部大,北部小。利用NCEP1°×1°的6小时分析资料和非常规观测资料,对此次哈密地区的暴雪天
<正>在办理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案件的实践中我们遇到了一些具体问题。对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调研活动,并就如何惩治和预防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提出几点看法,求教于大家。
<正> 一、国际关系史的渊源和形成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出,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和彼此依存及制约的。国家产生之后,国家不能孤立而存在,任何国家都不能不与其他国
<正>新加坡警察机关在与公众进行沟通时,结合本国地域小、人口密集、警员相对少的现状,加强与社区的合作,将大部分警员直接安排在社区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益。新加坡警察面对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公众场所的火灾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由于传统感光型、感温型、感烟型和复合型的检测设备的缺陷,本文针对公众场所火灾探测,提出一种利用视频图
振兴职业教育,利国利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学校教师责无旁贷,任重而道远。职业学校生源素质良莠不齐,教辅设施不尽完善,这是当前职业教育无法回避,也是不可能在短期内改
中国文化的言象意理论中,象具有独特性。从《周易》哲学之象到美学的文学之象,言象意理论具有相互关联和各自独立的特征。美学的言象意理论从魏晋的基本形成到唐代在与佛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