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有关创造力的研究都只关注了创造力好的一面,而忽略了创造力的阴暗面。事实是有很多创造性的努力最终导致了负面的结果。创造力是有目的指向性的,是在有意的达成某种目的的过程中体现的。而当这个目的指向对他人或社会有害的结果时,负创造力便产生了。创造力不仅仅只有过程,产品是评判创造力高低好坏的重要依据。负创造力的提出便是要让人们关注创造力产品对社会有害的一面。这种关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负创造力产生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将为以后预防和阻止负创造力出现提供帮助。创造力不是存在于真空中,而是发生在实在的社会环境中,将会涉及到旁观者对创造力个体和产品的主观判断。旁观者将会做出“值得赞美的”或者“值得效法的”涉及道德标准的评价。道德价值观被扭曲,创造力就很有可能被引向歧途。因此,本研究自编了负创造力的测量问卷和一般创造力任务,通过测量被试的负创造力、一般创造力和道德人格,揭示负创造力与道德的关系。研究一对135名被试的一般创造力和负创造力进行了测量,剔除无效数据3名,共132名。研究发现高创造力组的负创造力显著高于低创造力组;正创造力较高的被试负创造力受一般创造力影响较小。研究二对126名被试的负创造力、一般创造力、内隐道德人格和外显道德人格进行了测量,剔除无效数据9名,共117名。内隐道德人格的测量采用内隐联想测验的范式。研究发现外显道德人格与负创造力显著负相关;内隐道德人格与一般创造力显著正相关。因此,道德人格影响了创造力的方向,道德品质低下者更容易出现负创造力。负创造力概念的提出时间还很短,以后的研究如果能确定道德对负创造力的抑制作用的话,那么就能够指导实践,在以后的教育中十分重视德育的作用。此外,对于个体道德品质水平的测量,除了内隐联想测验外,实际作出的道德行为应该能够更加恰当地评价个体的道德品质水平。开发符合国内情况的各种不诚实行为测量任务是值得尝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