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主要探讨马克思宗教批判的思想史背景、批判实质和逻辑进程,并以此为核心考察了自康德以来,以形而上学和宗教的关系之争为线索而展开的德国十九世纪宗教批判历程,其中包括对马克思之前的康德、施莱尔马赫、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理论的研究,以及马克思之后具有重大影响的尼采宗教批判的对比研究。此外,作为探索马克思思想诠释的学术化和中国化的多重可能,本文最后还试探性地将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与中国宋代儒学批判佛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探讨马克思宗教批判的思想史背景、批判实质和逻辑进程,并以此为核心考察了自康德以来,以形而上学和宗教的关系之争为线索而展开的德国十九世纪宗教批判历程,其中包括对马克思之前的康德、施莱尔马赫、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理论的研究,以及马克思之后具有重大影响的尼采宗教批判的对比研究。此外,作为探索马克思思想诠释的学术化和中国化的多重可能,本文最后还试探性地将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与中国宋代儒学批判佛学的进程加以对观。
本文共分三章来展开论述:第一章围绕宗教与形而上学关系问题考察了十八、十九世纪之交的德国精神历史,其中分三节各自考察了从康德到施莱尔马赫再到黑格尔的宗教理解及其所隐含的宗教批判因素;第二章重点围绕马克思宗教批判的发展进程来展开论述,首先探讨了宗教批判从青年黑格尔派向马克思的发展过程以及马克思宗教观的概貌和问题,其次分直接宗教批判、宗教批判之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三个阶段重点论述了马克思如何将宗教批判及其内在结构贯穿其整个一生的理论工作,最后就马克思与黑格尔的颠倒关系探讨了宗教批判的实质与形而上学终结的内在关联;本文第三章则尝试去开放性地探索马克思宗教批判与其他理论进路的宗教批判思想的对观诠释的可能性,初步探究了尼采宗教批判下的反传统形而上学冲动,以及从中国宋代儒学对佛学的批判来提倡对马克思思想的新理解模式。最后在结语中,简单回应了重提形而上学问题的必要性以及对宗教的可能的新理解。
其他文献
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是教育领域的新课题。随着幼儿教育问题的突出,作者相信幼儿审美教育也将会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审美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手段,对幼儿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审美教育有利于发展创造力,培养情感、想象力、好奇心、思维、人格等方面。可以说审美教育是儿童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单纯从审美教育理论和创造力理论方面的研究来讲,我国己取得了丰硕成果。全国上下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到了前所未
关于朦胧诗的研究,学界至今还存在着这样的问题:1、何为朦胧没有搞清楚,当下评论对于“朦胧”这一关键词的理解仍模糊、含混;2、何为朦胧诗没能界定,好些诗作能否归为朦胧诗存在争论;3、朦胧诗潮在时间界限上呈宽化的趋势,上溯和下线的界定存在争议。换一个角度看,如果把朦胧诗视为一类美学风格,朦胧视为一种美学范畴,朦胧诗就不存在时间界限不清的问题,古今中外的诗歌,只要符合朦胧这一美学范畴特征的,就是朦胧诗。
李贽是明代中晚期的一个极其“异端”的思想家,他的思想纷繁驳杂,历代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被誉为是反封建的先驱、思想启蒙者、民主思想家,又有人说他是儒教的叛徒,礼教的僭越者。 他的生存方式,对问题独到的思考方式,以及跟命运的抗争形式对现代人都有很大的启示。本文不仅关注他那振聋发聩的“童心说”理论,更愿意触摸他的生存体验,把握他对人生自由美学苦苦追求的心路历程。通过对他提出的政治、经济、哲学、文艺美学
哈贝马斯二十余年一直都在致力于对“交往”或“交往行为”进行研究。马克思的历史观作为马克思毕生的两大发现之一,在其诞生后就一直遭到来自各方面的质疑和批判。哈贝马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社会陷入了困境,他要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更新,希望用其交往行为理论来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构建。 哈贝马斯是一个多产的作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解读也经历了三十年的时间,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对待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也经历
苏联解体后,以奥伊则尔曼为代表的一批老马克思主义者并没有抛弃马克思主义,也没有教条地固守马克思主义,而是深刻地、全面地反思马克思主义。他们摆脱了苏联意识形态的束缚,重新回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原著,认真地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思想,批判苏联传统马克思主义体系,坚决反对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化和教条化,反对将马克思主义神圣化和妖魔化。他们主张用客观的立场、科学的态度研究马克思主义,真正准确
“伦理”与“承认”是黑格尔哲学的关键概念。在当代黑格尔哲学复兴的语境下,黑格尔承认哲学的资源得到了新的开掘,引发了当代“为承认而斗争”的研究浪潮,但是这股浪潮遗失了黑格尔社会哲学的“伦理”维度。 “伦理”属于黑格尔哲学的“客观精神”范畴,包含共同体内所使用的风俗与习惯,以及财产和权利体系,它是普遍自由与个体自由的统一,是一切个体实现其自由的机会。“承认”是一种社会伦理关系,是主体间性的一种实践形
上个世纪初,默顿在总结科学共同体及科学家行为特点的基础上概括出科学应该具备的精神气质,它包括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以及有组织的怀疑,这四种科学精神气质组成了科学规范的结构。但由于失范现象的存在,许多学者对科学规范提出了质疑,认为默顿的科学规范对于当今的科学已经无效,科学规范正在发生改变。 本文对默顿的科学规范进行了解读,综合考察了学者对默顿的质疑和批评,认为学者们对默顿的批评存在一个重要的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正确领导观的建设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多次重要会议上,立足于马克思主义领导观,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观、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正确政绩观、人才观、事业观、工作观、权力观、群众观等诸多重大领导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充分认识领导观对促进领导工作的重大意义,领导干部如何树立正确的领导观,不仅成为领导科学研究的重大问题,而且也会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
法治权威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理性和民主的必然结果。在当今世界,国家和社会管理法治化、民主化进程中,树立和维护法治权威已成为至关重要的核心环节,并且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法治权威是全球法治化的一个中心目标,它表征着一个国家的法治质量和法治水平。在这个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与变革的历史时期,当代中国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对外面对的是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而对内面对的是在社会转
科学争论是一种持续的对抗性的针对涉及根本的科学问题的不一致的讨论,而这些科学问题是不能通过所涉及学科的标准方法而得以解决的。科学争论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场域引起人们的关注还是得益于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的兴起。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发展既开创了科学争论这一新的研究领域,促进了科学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它对争论问题的研究却又导致了严重的非理性主义倾向,产生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爱丁堡学派的利益模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