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贸易的自由化程度不断加深,贸易摩擦越来越多。由于世界各国诉诸于关税壁垒的频率减少,非关税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保护中的影响力日益加深。相比较其他非关税贸易壁垒,反倾销更加具有合法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反倾销成为使用最频繁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和贸易救济措施。中国作为全球的贸易大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占比越来越重。由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将中国认定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且反倾销逐渐丧失经济特征,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政治性工具,世界各国之间发起的反倾销案例和全球对华反倾销案例急剧上升。1995—2016年,全球共发起5286起反倾销调查,在这期间中国一直为反倾销诉讼的最大目标国。考虑企业股权异质性,分析不同种类的中国涉案企业在反倾销不同阶段行为的动态变化,对反倾销制度设计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增强我国贸易救济的能力。使用Wind资讯和全球反倾销数据库,调整对华反倾销产品的HS位码,得到最终样本:475起反倾销案例、1108种倾销产品、860家A股上市企业。本文考虑全球对华反倾销案例的异质性,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分析反倾销立案、初裁、终裁对企业绩效和行为的动态效应。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总体来看,在企业绩效反馈理论的视角下,反倾销对企业的绩效具有显著的负效应,使企业行为趋向于“保守”。以本文结论为基础,提出三点政策含义:涉案企业需要在反倾销立案当期就积极应对反倾销;政府加大对民营企业应对反倾销的政策支持,减少反倾销对企业绩效的冲击;政府、行业和企业需要构建三位一体的反倾销损害评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