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古时期胡乐涌入中原,对中原的音乐体系、社会生活乃至传统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也渗透到了中古时期的诗歌创作。本文即是选取笳这一较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乐器,以笳在音乐中的具体运用方式及其进入诗歌的途径为切入点,探讨笳作为一种异族乐器进入中古诗歌中的过程,揭示其在音乐中的运用方式与演奏风格是如何引起诗歌在艺术创作、情感抒发、意象塑造等层面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探讨“鸣笳启路”与中古应制诗的关系。笳作为出行仪仗乐卤簿鼓吹中的必备乐器,因卤簿鼓吹而进入到诗歌中,尤其是臣子奉和帝王、王公所作的应制诗中。并指向“鸣笳启路”这一固定意义,变成一个彰显帝王、王公等贵族身份、地位的象征符号,成为应制诗中表现帝王、王公等贵族显贵身份的一种写作手段。第二章,探讨笳与中古挽歌的关系。因丧葬仪式的关系,笳与挽歌密切关联了起来,由此进入到中古挽歌,主要是唐代挽歌中。笳以其声音的悲切、音调的哀婉,对挽歌中哀境的营建以及哀情的抒发都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第三章,主要探讨胡笳与中古边塞诗的关系。胡笳因其原为异族乐器,且亦是军乐(鼓吹、横吹)中主要吹奏乐器的关系,进入到了中古边塞诗中。因其本身所具有的异域特点,“胡笳”逐渐演变为一个意象符号,成为胡地、边塞的象征。且常与塞北的明月、边马等意象共同组成边地所特有的景象,表现或悲壮、或愁怨、或思乡、或离别的情感内涵,形成了一些与边塞相关的固定表达手法。第四章,探讨古琴“胡笳”曲与中古诗歌创作的关系。随着胡笳这一乐器的广泛流传,出现了以琴来模拟胡笳声的“胡笳”琴曲。“胡笳”曲的流传与兴盛,对中古时期文人诗歌创作以及“胡笳”这一语符意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演绎“昭君出塞”的《胡笳明君》曲与谱写“文姬归汉”的《胡笳十八拍》的传播使得“胡笳”这一语符不仅是胡地、边塞的象征,更与昭君、文姬两人的悲剧命运紧密相连,承载了对其不幸际遇的哀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