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九世纪初,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成本说,奠定了比较优势说在国际贸易中的理论基石地位。他基础性地从单一要素角度解释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达初期国际贸易得以进行的动因,并且对此后的世界贸易活动具有理论上的一定指导意义。上世纪六十年代起,一些新兴贸易国家,如“亚洲四小龙”,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并从国际贸易中获得了大量比较利益,实现了对发达国家的赶超。然而,在后“亚洲四小龙”时代,这一理论的实践局限性逐渐受到理论界的质疑。一些国际经济学家在不否认静态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延伸出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内生比较优势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等新型比较优势理论。另有一些产业经济学家则全盘否定比较优势理论的适用性,他们认为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提出了“比较优势陷阱”、“贫困化增长”等概念。他们主张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应该摒弃比较优势理论,而从扶持“幼稚产业”着手实现竞争优势优先的发展路径。本文不仅将有新意地阐述从传统静态比较优势到俄林要素禀赋理论,从动态比较优势再到内生比较优势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并综述性地对比较优势的理论内含和外延进行阐述。本文还将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拓展,以解释上述比较优势理论发展中不曾完全解释过的比较利益的来源,比较利益的分配和国际间等价交换的可行性等问题。与上述基本理论直接有关,联系于我国的制造业,作为占据出口产品份额比重最大的行业,其产业结构情况如何,要素禀赋情况如何,各细分行业的资本密集度情况如何,开放三十年来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如何以及产业发展路径是否遵循比较优势原则,本文将予以分析。在实证分析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现状和演进过程时,本文还将对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进行定量分析,计算出我国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并由此判断我国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比较优势状况,包括计算出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人均资本占有率以判断我国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要素密集度情况。相关性比较计量分析是本文的一个特点。最后,本文将比较优势理论与我国制造业实证分析结果加以综合分析,对我国制造业出口产业结构的升级策略提出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