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OLED产业飞速发展。与传统显示和照明设备相比较,OLED具有:启动电压低(3 V以下)、能耗小、主动发光、广视角、图像稳定、响应速度快、全色显示、亮度大、发光效率高等,现已应用于显示和照明领域。由于OLED已经步入实际应用化,就更加迫切需要低成本、高效率的OLED发光材料。本论文从精简合成路线入手,以菲醌为核心设计了三类不同的OLED发光材料。具体结果如下:第一部分,以菲并咪唑(PI)作为核心结构单元,用一锅法合成了PI-PXZ1和PI-PXZ2两种化合物。两种化合物的差别是吩噁嗪(PXZ)连接的位置不同。两种化合物在溶液中的光致发光量子产率分别为1.2%和3.7%,主发射峰分别为526 nm和513 nm,光色在绿光区,热分解温度分别为485℃和282℃。同时我们以结构ITO/TAPC(30nm)/TBADN:PI-PXZ1或PI-PXZ2(x wt%,30 nm)/TPBi(30 nm)/Liq(2 nm)/Al(100 nm)制备了两种化合物的电致发光器件。经表征得到以下结果,两种发光器件的最大亮度分别为2296 cd/m2和3492 cd/m2,最大流明效率分别为0.69 lm/W和0.64 lm/W,最大电流效率分别为1.37 cd/A和1.33cd/A,最大外量子效率分别为1.13%和1.02%。经以上研究结果表明,PXZ的修饰位置对化合物的光电性能几乎没有影响。第二部分,以芘醌、菲醌为基础单元,用Rh催化剂活化芘醌、菲醌上的C原子,使得芘醌、菲醌与二苯乙炔进行炔环化。这种合成方法步骤少、操作简单、能大大提高原子利用率。合成了BSFR和FSFR两种炔环化产物,两种化合物的最大发射峰分别为540 nm和510 nm,溶液中的光致发光量子产率为5.3%和6.2%,热分解温度为422℃和384℃。以ITO/TAPC(30 nm)/TBADN:BSFR或FSFR(x wt%,30 nm)/TPBi(30 nm)/Liq(2nm)/Al(100 nm)为结构制备了两种化合物的电致发光器件。两种发光器件的最大亮度分别为1059 cd/m2和1035 cd/m2,最大流明效率分别为0.14 lm/W和0.47 lm/W,最大电流效率分别为0.36 cd/A和1.20 cd/A,最大外量子效率分别为0.18%和0.89%。经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此类化合物当分子内π共轭结构过大时,会减弱材料的发光性能。第三部分,同样以PI单元为核心,设计并合成了两种B(Ⅲ)配合物,分别为PI-Cz-BF2和PI-Py-BF2。两种配合物虽然都是以PI单元为核心,但修饰PI的基团有很大差别。一种是趋于平面结构的双吡咯配体,另一种是增加分子空间位阻的咔唑-吡啶结构的配体。两种配合物的最大发射峰分别为530 nm和556 nm,溶液中的光致发光量子产率为95.7%和67.2%,热分解温度为497℃和390℃。以ITO/NPB(20 nm)/TBADN:PI-Cz-BF2或PI-Py-BF2(x wt%,30 nm)/TPBi(30 nm)/Liq(2 nm)/Al(100 nm)为结构制备了两种配合物的电致发光器件。两种发光器件的最大亮度分别为20290 cd/m2和1964 cd/m2,最大流明效率分别为2.63 lm/W和1.46 lm/W,最大电流效率分别为7.97 cd/A和1.93 cd/A,最大外量子效率分别为1.88%和1.63%。研究结果发现,空间构型较大的PI-Cz-BF2的各项性能都优于PI-Py-BF2,这也符合本文最初对该类配合物的设想。